你要说宝鸡,就不能只说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你要说风吹过周原大地,卷起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周原、建都岐邑”的尘埃;云飘过雍城故土,映射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辉煌;水淌过陈仓两岸,滋养新宝鸡“崇德尚礼、开放包容”的文明。如果说,宝鸡是一本积淀三千年历史的古籍,少看一处标点也会遗憾,多读一段文字都会震撼。
近年来,宝鸡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新使命,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以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名市”为目标,聚力文化强市固本创优行动,持续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以文化人擦亮城市底色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宝鸡人将周礼文化融入了血脉。有人曾打趣地说:“在陕西,只要名字里带有周、礼、让等字,十有八九便是宝鸡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老宝鸡人喜爱将周礼的文字带入后辈的名字中,一个简单的名字背后,是周礼文化的传承,融入了老一辈人的智慧与期盼,宝鸡人对周礼的尊崇也可见一斑。
步入新时代,周礼文化的传承依然创新延续。5月21日,宝鸡市举办文明单位集中示范活动暨2024年第一季度“宝鸡好人”发布仪式,16名“宝鸡好人”披红挂彩接受表彰。近年来,宝鸡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崇德向善 周礼宝鸡”为主题,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为示范,持续叫响“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品牌,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全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以文塑城涵养城市底蕴
在宝鸡市区,一座传统周秦文化和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横卧在金陵河畔,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在宝鸡卷烟厂旧址上进行建设,集科技馆、音乐厅、群众艺术馆及美术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个部分于一体;位于渭水之滨的宝鸡大剧院,与对岸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石鼓阁遥相呼应,一入夜便披上五彩斑斓的“外衣”,点亮渭河两岸的霓虹。在宝鸡,文化设施便是城市的地标。
宝鸡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宝鸡美术馆、千阳大剧院、张载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全市14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116个镇(街道)、132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蝶变。
在外塑形象的同时,宝鸡市在文化精品创作上下足功夫、磨练内功。5月19日晚,原创话剧《面皮》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是宝鸡话剧作品首次登上国家艺术舞台。得益于宝鸡市大力实施“市县有剧目、一县一精品”工程,全市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大型原创舞剧《青铜》、秦腔现代剧《周原儿女》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舞蹈《源》《火红的萨朗》、小品《培训》3部作品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原创话剧《面皮》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小品《云端孝子》《妈妈的邀请函》、西府曲子《新猪倌》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一个个荣誉背后,是宝鸡文艺工作者对于文化精品孜孜不倦的追求,更彰显了宝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积淀深厚的文化气度。
以文兴业释放城市活力
走进渭滨区茵香河文化旅游景区,趁着夏日的凉风,望着满眼苍翠,让人不禁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错觉,而这里距市区不过十分钟车程。茵香河文化旅游景区项目,是我市精心策划包装打造的都市以旅促商核心区,依托城市近郊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集文、娱、游、购、养、居为一体的宝鸡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宝鸡市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建成省级重点园区(基地)7户、重点文化企业9户,认定高成长型文化企业50户、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18条扶持措施,配套市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先后争取省级资金扶持3500余万元,文化产业基金完成投放4000万元,西府里二期、茵香小镇、唐潮文化城等22个项目建成投运,完成投资140.95亿元。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先后举办西博会以及上海、北京文化文旅产业招商会,签约19个项目引资110亿元。石鼓·太阳市、太白山旅游度假区跻身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西府老街创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走进夜色宝鸡,品味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西府老街排灯游园会、社火游园会等夜间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宝鸡啤酒音乐美食季品牌效应初具规模,“一县一桌特色美食”“宝鸡名小吃评选”“中华美食荟”餐饮消费季成功举办,宝鸡夜间经济持续攀升,“文艺展演+微体育赛事+美食餐饮促销+景区互动”等业态融合创新不断,拉动消费超过10亿元。辣子铜火锅、联盟大桥等一批热点IP火爆出圈、持续引流,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凤凰印巷、雍城集市、太平塔文旅商业街、青岛啤酒文化街等一批业态融合精品街区相继建成投用,宝鸡成功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绘就出一幅宝鸡特有的“锦绣时光”。
以文聚力打响城市品牌
宝鸡民俗文化享誉中外,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开馆的宝鸡秦腔博物馆,建设面积约1.2万平方米,馆内不仅介绍秦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还通过拍摄、录制老艺人唱腔技艺,采集、征集西府秦腔老物件,展示西府秦腔的唱腔、音乐、服饰、行当、脸谱、表演绝技等艺术,全面展示西府秦腔表演艺术,为游客打造一个可看、可听的视觉享受空间。
近年来,宝鸡市坚持守正创新,聚力强保护、重传承、兴产业、促融合,大力实施“非遗+工程、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商业、非遗+体育”等战略,启动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通过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产业带动、融合赋能同向发力,持续激发传承“内动力”,让非遗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赛道、新动能。
目前,宝鸡市已建成12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19个非遗就业工坊,成功打造凤翔区六营泥塑村、金台区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岐山县北郭民俗村、小营挂面村等一批特色“非遗村”,非遗产业做“火”了乡村振兴大文章。
以文铸魂打造城市记忆
宝鸡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全市有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家博物馆、纪念馆。文保单位已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支撑。
近年来,宝鸡市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等9处遗址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实施完成了38个保护修缮、陈列展览、智慧导览、文物安全“三防”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去年,全市263件文物先后在国内外18个城市21个重要展览中展出,19件文物随团赴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展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来宝鸡”,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文物力量。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站在新的起点,宝鸡市正积极探索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培育融合创新示范品牌为抓手,深挖“周礼文化”资源禀赋,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推进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持续增强宝鸡城市品牌吸引力和美誉度,以勇往直前、只争朝夕的工作干劲,奋力谱写全市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