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惠民生 增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书记 局长翟军军、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二级调研员刘群利、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张俊峰围绕市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情况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
翟军军说到,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推进,我市城市地下管网数量、规模越来越大,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坚持以“惠民生、增福祉”为目标,全面普查地下管网运行现状,统筹推进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地下管网从“补短板”向“提品质”升级,让城市发展既顾“面子”,更有“里子”。
一、摸清家底,体检问诊,绘就“管网一张图”
由于我市地下管网建成较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地下管网存在“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 2021年开始我们依托管网CCTV、雷达探测等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工作,让地下世界从“未知”走向“可知”。一是全面普查,厘清“历史账”。出台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综合管廊等领域基础设施普查,摸清各类管线现状,掌握各类基础设施的用料材质、埋设分布、相邻空间、运行环境、周边情况、产权归属等基本信息,建档立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燃气管网1200公里、排水管网576公里、供水管网476.6公里、供热管网85公里、综合管廊42.3 公里。二是精准“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出台了城市道路地下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城市道路地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摸清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网、地上设施总体情况,建立管理底数和问题隐患“两个清单”。坚持边查边改、压茬推进,对排查出的重大问题隐患立行立改,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整改时间表、路线图,按期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开展“回头看”,动态更新“两个清单”,实施闭环管理、对账销号。目前,摸排的390处道路空洞已全部完成整改;发现管网缺陷3095处,完成整改2607 处,剩余 488处正在整改;雨污水混错接点496处,完成整改427处,剩余69处正在整改。三是建立信息数据库,绘就“管网一张图”。在设施普查基础上,依据住建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建成铜川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已录入排水管线518公里、供水管线166公里,供热管线85公里、桥梁38座,燃气管线650 公里,剩余管线正在录入。及时导入各类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并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录入数据的地理信息等基本情况,绘制地下管网一张图,精准掌握城市地下设施基本信息和运行安全状况。
二、系统治理,全域覆盖,让民生保障更到位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的对症下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致力于让城市“里子”更健康,让民生保障更到位。一是编制改造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为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优化城市地下管网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出台了铜川市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和铜川市城市供水、排水和供热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科学指导“十四五”期间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工作。2024年我市持续抢抓机遇,紧盯国家政策支持和城市发展需求,围绕城市地下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7方面内容,编制了铜川市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未来5年“两重”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方案策划包装了全市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共 240个,总投资173.98亿元。2025年争取超长期国债项目5个,争取资金1.37亿元,改造排水管网37公里。二是系统焕新提质,破解 城市“痛点”。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在全市燃气管网老化更新改造方案的基础上,分别组织编制和完善辖区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与供水、供热及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实施,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明确年度改造计划和项目清单,全力推进地下管网项目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总规模652.8公里,已完成改造430.3公里,剩余222.5公里正在改造;城市供水老旧管网已全部完成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已超额完成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破解“城市病”,大幅减少城市内涝、污水达标排放和管网“泡、冒、滴、漏”等问题,确保管网安全运行。三是运行机制再完善,设施运转有保障。为保障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设施稳定运行,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我市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协同联动”原则,构建“责任明晰、流程规范、技术支撑、监管有力”的管网运维管理体系。对原有厂网分离、建管分离的碎片化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联动的“厂—网—河”一体化、专业化运维管理,保障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科学制定年度管养计划,建立完善运营养护、维修改造、应急抢险机制,确保城市管网高效运行。
三、科技赋能,一网统管,让城市根基更“牢固”
管理好庞大的地下管网网络,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我们正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向智慧防范转型。一是建成厂网河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2021年,建成厂网河监测平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安装河道水质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各10套、城市污水管网监测设备35套、接入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数据,对中心城区48公里城市部件统一普查和编码,安装视频监控80套、井盖智能监测设备160套。通过平台建设实时监测城市整体设施情况,对事件进行分级预警,综合研判和应急处理,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建成海绵城市信息平台。2023年,建成海绵城市信息平台系统,安装视频监控27路,压力式水位计28套,浊度悬浮物固体浓度传感器50套,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50套。该项目利用实时监测和模型模拟的成果,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为理念,搭建铜川海绵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数字化管理手段,增强城市雨水管理异常监测与报警能力,全面提升海绵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发挥海绵城市示范效应。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按照住建部工作安排部署和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指示要求,为切实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加快实现对城市燃气、桥梁、排水、供水、供热、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分析预警、联动处置,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2024年我市启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建设,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前端感知系统安装、安全监测平台搭建5部分内容。目前已完成地下管网设施普查、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报告,正在制定建设方案,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城市更新”、“打造韧性城市”等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打好“八场硬仗”,以改革攻坚精神抓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一是对重点区域开展排水管网普查。在前期普查的基础上,委托专业队伍,采取技术手段,对重点区域地下排水管网开展普查,结合近年来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实施情况,雨水管网收集范围汇流收水面积,管径设计、排水流向,污水管网收集来水量、沿线单位性质、排水承载能力、建设年代等因素,对年代长、问题多 的雨污水管网分别制定治理方案,逐年改造提升。二是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对标铜川市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紧盯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申报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工程措施从源头解决城市地下安全问题,统筹好各类地下管线的衔接,防止隐蔽工程形成风险隐患和第三方施工破坏。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方案,构建以城市中心城区排水、燃气、桥梁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展城市中心城区供水、供热、综合管廊等领域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并与省级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