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再一次联合发布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11月18日-24日)的主题:《立即行动:守护当下,保障未来》,这个主题强烈提醒我们:抗微生物耐药性已经存在,它正在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粮食体系和经济造成影响,并与环境和污染密切相关。
![]()
为提高患者对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11月19日,铜川市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药学部开展了2025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认识周活动,发放宣教手册并对患者进行答疑解惑。
![]()
![]()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有什么危害,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我将一一为您解答。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别: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不再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反应,使感染更难治疗,疾病传播、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加剧时,就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共同导致耐药的产生。
耐药性微生物对人类及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减少耐药性,我们能够做什么呢?
1.按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消炎药,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对病毒感染无效。在日常生活中,约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就算是细菌引起,也需要到医院接受检查,再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2.不擅自停用药物: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难以一次性全部消灭,过早停药,部分残余细菌便会死灰复燃,导致感染再度加重。因此,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才可停药。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注意食品安全等好习惯,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购买肉类禽类时,选择负责任生产的食品,间接推动农业生产环节减少抗生素滥用。减少食物浪费,减轻环境负担和抗生素使用压力。
践行“可用、慎用、备用”抗生素分类,引领抗击之战。仅在需要时开具抗生素处方,优先使用“可用”类抗生素。避免无证据支持的联合用药。尽可能选择口服而非静脉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