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08:59:25 来源: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陕西省
举报

11月12日至13日,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北京市通州区盛大举办。作为文化馆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以“爱艺术、爱生活、爱上文化馆”为主题,生动诠释了文化馆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展现了艺术融入生活、文化滋养心灵的美好愿景。
会议期间发布了多项评选或遴选结果,其中,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2024年年报获评“优秀年报”;《公益美育筑基 品牌创新领航——看渭南“阳光美育”如何“圈粉”青少年》《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从“三留守之困”到“民生幸福网”的渭南志愿服务解法》分别荣获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创新实践案例一等奖及三等奖;富平县文化馆的《系统化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县域实践范式——富平县“红色文化轻骑兵”模式解析》获得二等奖。三项殊荣既是对渭南群文工作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新时代秦东大地公共文化事业的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以标准为基 年报赋能治理提质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馆年报编制与公开指南》行业标准实施后的重要实践,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将年报编制作为梳理工作、提升效能、扩大影响的关键抓手。中心积极组建核心编制团队,以“基本情况、党建引领、美育润心、遗韵生辉、数智华章、西岳文心、社会评价、大事记”八大专栏架构,系统呈现年度公共文化服务全链条成效。这份“优秀年报”不仅是中心规范化管理的生动注脚,更成为展现渭南公共文化服务实力、提升社会知晓度的重要窗口。
以品牌为核美育创新拓展服务边界
“阳光美育”品牌获全国创新实践案例一等奖,标志着渭南青少年美育工作跻身全国标杆行列,是文化馆行业对中心创新实践的权威认可。面对青少年美育资源不均、模式单一等行业难题,中心锚定“搭平台、保基本、促均等”原则,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资源整合上,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空间,组建专业文化志愿师资团队,形成“1个基地+17家机构”培训联盟,实现资源聚合增效。服务模式上,以“周末班+暑期班”筑牢公益根基,用“趣学趣展示”展演激发热情,通过“请进来+送出去”非遗体验传承文脉,让美育教育可感可及。
以关爱为笔书写文化志愿服务的渭南答卷
在渭南的城乡间,“在艺起” 文化志愿服务队用八年坚守,将 “三留守之困” 织成 “民生幸福网”。这支2016年春诞生的队伍,从十几位文化爱好者的热忱集结,成长为线上线下超1500人的爱心大军。近年来他们累计开展服务1200余场次,奉献3.5万小时。40个细分职能团队各展所长:戏曲表演队带着秦腔、眉户走进敬老院,让老人们眼中泛起泪光;艺术教学队深耕乡村与特殊学校,更共建 “花儿朵朵美育分校”;心理疏导队精准帮扶,后勤保障队筑牢根基。泥泞土路挡不住脚步,风雨兼程只为那份期盼。大学生返乡扎根、企业家捐资助阵、退休老人护航后勤,爱心接力从未停歇。曾经怯懦的留守儿童拿起画笔自信表达,孤寂的空巢老人笑听乡音,疲惫的留守妇女重拾笑颜。“在艺起” 用戏曲唱腔、画笔色彩、非遗技艺传承,让秦东大地上的民生温度持续升温,成为这座城最闪亮的爱心名片。
富平县“红色文化轻骑兵”模式,则为县域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这支由文化馆志愿服务队和各行业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摒弃传统宣讲的刻板形式,以“田间地头当舞台、家常话语讲党史”的创新方式,将红色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在宫里镇大樊村的金银花产业园,干部学院教师现场讲述《家人眼中的习仲勋》等红色小课;在淡村镇中合村的樱桃园,秦腔表演、音乐快板等节目与劳作场景相映成趣,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红色熏陶。同时,队伍还配套开展文化艺术免费服务,累计惠及全县数十万群众,成功推动基层群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这些荣誉表彰既是对渭南市近年来群文工作的肯定,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未来,渭南市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化规范化管理、完善资源整合机制、丰富服务供给形式、扩大服务均等化覆盖面,让更多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惠及群众,以“阳光美育”“‘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 “红色文化轻骑兵”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引领,在秦东大地绽放更绚丽的文艺之花,续写新时代文化惠民答卷,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渭南经验”。


本文来源: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
刘超_sx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