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陕西省千阳县,大寨村和柳家塬村的生动实践,正是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的精彩缩影。】
曾经,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就业渠道有限。如何破局?村“两委”班子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精神,立足村情,精准施策。2021年,他们整合本村及周边的泥瓦匠、木工、水电工等“能工巧匠”,成立了村集体建筑工程公司。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赵卫军】:“我们以脱贫人员、家庭困难人员、不能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把大家组织起来,把能人聚集起来。最开始接村里的活,后来凭质量走出去,现在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金字招牌’。”
“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盖房子”,这支建筑队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稳定增收,如村民赵红兵每月能挣5000元左右,更贡献了村集体经济90%的收入。集体有了钱,反哺于民,村民分红、村庄建设、养老补助、农业服务等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同时,村上还多元发展光伏、农机、刺绣等产业,集体经济年增收超千万元,走出了一条“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多元增收”的致富路。
同样在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则围绕“粮食”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稳稳托起了村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柳家塬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西】:“我们学习了先进经验,决心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走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子。从土地托管开始,一步步建起烘干塔、仓储基地,直到去年建成了这个面粉加工厂。”
柳家塬村通过成立农机合作社,创新推出“全托、半托、订单服务、流转”四种土地托管服务,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实现统一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这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让外出务工者安心,也让粮食产量和质量显著提升。随后,村上盘活闲置资产,逐步建起了从烘干、仓储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其中粮食产业链收入就达200多万元。再加上光伏、苗木、农机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寨村的“能工巧匠”组团闯市场,柳家塬村的“一粒麦子”做成大产业,形式各异,路径不同,但核心都是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将产业扎实发展起来,将集体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这正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求的生动践行。
千阳县已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4个,村集体经济百万强村30个、千万强村2个,实现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省考“八连优”……一系列数据表明,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持之以恒,就能不断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让集体经济的活水滋润千家万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