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商州区紧扣“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主线,围绕“一都四区”建设目标,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发展、劳动关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群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稳定就业促增收,铺就民生“安心路”。五年来,商州区以“稳定外出务工规模、扩大就近就业容量”为目标,以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为重点,通过进园入企探岗、线上直播带岗、镇村集会送岗、驿站面试定岗、点对点输送到岗的“五岗”行动,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1.29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出台《商州区稳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培育认定29家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3个“园区人社工作服务站”、18个“家门口就业驿站”,构建区镇村三级“劳务网络”。积极打造“鹤城保安”“商州家政”“商州药农”等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5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5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262人131.25万元。每年组织开展大型招聘活动不少于4次,“直播带岗”“专场招聘”活动频次显著增加。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应对突发风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82.5%,安排1150名未就业大学生参加就业见习。2023年,商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荣获“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健全保障兜底线,织密百姓“幸福网”。全面推行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93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企业职工养老金实现“20连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实现“10连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115.5元增加到216元,提前实现目标任务。制度创新突破壁垒,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商州模式”,累计审批发放被征地农民缴费补贴和养老生活补贴12448人4335.04万元;将超龄人员、实习生、部分退役军人纳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范畴。体验持续优化,养老资格认证掌上办理实现常态化,社保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在全市率先启用社保卡自助服务一体机,全区制卡47.89万张,电子社保卡激活27.79万张,网上可办率达96.69%,减证便民率达95.24%。2023年,商州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中心被陕西省社会保障局表彰为“2022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先进单位”。
招才引智激活力,凝聚发展“动力源”。始终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工作理念,招聘各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81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1人。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聘任专业技术人员10396人次,组织继续教育学习3.2万人次;开展特色专业技能培训1.53万人,其中康养人才8626人。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十条措施》,发放人才专项补贴45.6万元、房屋租赁补贴21.6万元、“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1200余万元。选派87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南京交流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能力。
维护权益保稳定,筑牢群众“安全感”。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动企业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执行”,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2025年以来,共开展劳动用工日常巡查、根治欠薪执法专项检查13次,涉及314家企业,向32家用工不规范企业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督促41家民办幼儿园697名职工办理了工伤失业保险参保缴费。受理群众投诉636件,为1111名劳动者追讨工资1065.6万元,案件办结率达100%。创新建立“监察执法与调解仲裁协同办案”模式,积极构建“互联网+监察”工作模式,处理时限缩短35%。“十四五”期间,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595起,裁决234起,调撤361起,结案率达100%,调解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联合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律师对劳务派遣、新业态等案件高发行业开展用工“法律体检”,指导企业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制度落实。认定省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5名,创建金牌劳动关系协调组织4家、陕西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群众累计赠送锦旗76面,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格局。
展望“十五五”,商州区将锚定“民生为本、发展赋能、治理增效、维权护航”四大方向,以数字技术重塑服务生态,以政策创新破解结构性矛盾,让就业市场活力迸发、社保体系兜底有力、人才资源竞相涌流、劳动关系和谐共建,努力创造高质量人社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