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一座城市都在探索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最佳答案”。深处中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如何应答?这不仅是区域发展的考题,更是关乎国家产业战略全局的重要课题。宝鸡市渭滨区——这个曾经见证中国工业辉煌的核心区,如今正以“基于工业底蕴、聚焦硬核科技”的独特路径,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近日,渭滨区委宣传部特邀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赵鹏鹤,宝鸡文理学院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院级大创中心主任、副教授张磊,共同解读老工业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突围之路。
宏观定位: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命题”与“地方解答”
赵鹏鹤博士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恰恰相反,是要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于陕西这样一个传统产业比重高、科教资源分布不均的西部大省,其核心命题是如何将现有的工业基础与科技创新资源高效结合,实现‘内涵式增长’。”
国家层面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地方实践中,需要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抓手。赵博士认为,渭滨区的探索,正是对这道“国家命题”的一次极具代表性的“地方解答”。它跳出了“另起炉灶”或“盲目跟风”的窠臼,提供了一种更具普适性的发展范式。渭滨区中铁宝桥的智能化技术改革和新福泉机械的超高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直接服务于国家交通建设和航空航天等战略需求,技术革新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落地性强。“通过中铁宝桥发展历程和技术变革来看,渭滨区的新质生产力是‘从传统产业母体中孕育和裂变而来’。”赵鹏鹤说。
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坐标上,渭滨区2024年以一组硬核数据刻下转型足迹:地区生产总值是2020年的1.09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1621个重点项目嵌入“发展版图”;传感器产业园擎起“西部之都”,数字经济裂变110亿元产值……这些数字不仅是规模与速度的刻度,更是渭滨区以创新为内核,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加速奔跑所迸发的磅礴动能。
技术视角:破解“最后一公里” 让创新落地生根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决定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宝鸡文理学院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院级大创中心主任、副教授张磊表示:“我核心关注技术的‘落地性’与‘产业问题解决能力’。”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前沿性,更在于应用模式的创新。
“西安传感器科创中心的‘飞地模式’,形成了‘研发-认证-落地’的完整闭环。”张磊举例说明,“蔚影激光在西安完成车规级认证后,回到渭滨传感器产业园投产。这种‘西安研发、渭滨转化’的路径,有效解决了研发端与制造端脱节的问题。”
搭建一流科创平台,引育一流科创人才,打造一流科创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养料”。近年来,渭滨区以电子新材料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园迅速崛起,不仅成为驱动全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增长极,更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精准破解了技术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渭滨区与宝鸡文理学院合力共建传感器创新研究产业学院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动实践:聘请博士团队担任“科技顾问”,推动普瑞思、华瑞思等企业设立就业基地,构建‘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技术研发’闭环。
谈及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张磊表示:一是“飞地搭桥”链接资源,依托科创中心链接省会城市先进产业资源;二是“校企协同”打通堵点,让企业需求直接对接高校研发,推动实验室成果落地;三是“生态补链”深化渗透,推动传感器技术嵌入传统制造,助力产业提效升级。
区域示范: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样本
渭滨区的实践,为西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范本。赵鹏鹤博士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证明:传统产业基地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改革和数字化转型“老树发新枝”。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依托自身产业基因,西部老工业区同样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赵博士强调,渭滨区走出了一条“基于工业底蕴、聚焦硬核科技、深化军民融合、实现内涵式增长”的特色道路。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单一产业到生态集群,渭滨区的转型之路彰显了一个道理:新质生产力就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里,在每一个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技术突破间。渭滨这座西部老工业区正在用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一旦落在适宜的土壤里,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