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黄甫镇,天蓝水净。
“前几年,这片滩地主要种些红薯和玉米,一年到头辛苦不说,还赚不来几个钱。现在种葡萄,一棚一年就能收入近一万元,咱种的葡萄又大又甜,每年快熟的时候就被预订完了,根本不愁卖。”11月7日,谈及生态赋能下的种植生计变化,黄甫镇大桃山村村民杨飞小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份“甜蜜收益”,源自大桃山村双膜拱棚种植基地的生态产业赋能。作为黄甫镇政府争取44万元专项资金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基地秉持生态种植理念,引导农户承包培育高附加值作物,更通过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科学种植、精准对接产销渠道等“点对点”帮扶,让“小棚子”种出生态好果。
在黄甫镇,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案例比比皆是。全镇已有4个行政村建成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分配收益175万元反哺乡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生态养殖更是黄甫镇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走进前园则村林下产业生态养殖基地,300亩海红果树郁郁葱葱,树下土鸡悠闲踱步、啄食虫蚁,构成一幅自然的生态循环图景。
![]()
“今年我们紧扣‘盘活闲置林地’的思路,把‘沉睡生态资源’变成了‘增收资本’。”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刚介绍,这种“林果+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土鸡啄食害虫,鸡粪滋养果树,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全程零化肥、零农药。
如今,基地的生态土鸡蛋、土鸡肉通过线下集市、农场预售等渠道上市,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添了收益,更吸引游客专程体验“捡鸡蛋、喂土鸡”的田园乐趣。“游客来了,既能感受‘三省交界’的原生态田园风光,又能带走绿色农产品,村里的人气和收入一起涨!”杨志刚笑着说。
在地处“陕西东极”的段寨村,龙泉谷景区的围炉煮茶主题打卡营地,正以“生态+文旅”的融合模式,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绿色新引擎”。
在这里,便捷的生态停车驿站、地道的农家风味饭,让游客舒心休憩;漫步营地,溪水伴着草木清香,远眺九曲黄河壮阔风光,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岸边田园相映,围炉煮茶的暖与大河奔涌的奇交融,尽显自然诗意与生态之美。
“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周末及节假日日均客流量突破200人,旅游旺季单日消费收入可达上万元。”景区负责人蒋卫军介绍,营地坚守“生态优先”原则,不仅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更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守护好自己的“金饭碗”。
黄甫镇还培育了“金黄甫”“墙头瓜菜”等生态农产品品牌,通过旅游展销让优质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游客手中,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如今的黄甫镇,正以生态为根、产业为脉、融合为桥,绘就农文旅生态融合发展新蓝图。”黄甫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收获了生态富民的“产值”,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