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8时20分,送完孙子上学的市民张莲莲来到临渭区王真菜市场,买了两把青菜、一块豆腐。前后不到10分钟,她就挎着菜篮子往家走,顺路把待裁剪的大衣交给了裁缝店。从清早出门到回家,她仅用了半个多小时。
“菜市场、药店、幼儿园、养老院都在咱社区,再也不用跑远路了。”张莲莲和同伴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便利。她们的笑声里,流露出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认可。
2021年渭南市获批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什么,怎么建?市商务局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实地调研,通过发放20万份调查问卷,逐社区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摸清群众需求和业态短板,把“需求清单”转化为“建设清单”。
围绕这份清单,市商务局、市发改委、住建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渭南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建设目标,以15分钟生活半径为核心,把便民业态嵌入到城市建设中,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民生温度注入城市肌理。
渭南大数据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引导群众在“渭来生活圈”小程序上下单。记者 党骁 摄(资料图)
配齐“生活必需”
便民生活圈的核心,是要让居民柴米油盐的基本需求在家门口得到满足。渭南市在居民步行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
如今,走在渭南城区各个角落,烟火气扑面而来。渭南高新区新二路社区里,清晨的菜市场人声沸腾,中午的裁缝店“哒哒哒”声不绝,傍晚的快递驿站人来人往。每逢节假日,万达广场渭南高新店,美食餐厅、服装门店人流不息。从柴米油盐的基本保障到衣食住行的品质提升,这个深入嵌入居民生活的“小圈子”,正稳稳地兜起了群众的幸福感。
类似新二路社区这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渭南城区现有40个,覆盖商业网点4283个、社区76个,服务居民74万余人。市商务局流通科科长张怡介绍,4年来,这些“小圈子”共计带动新增就业3000余人,拉动社会投资额5.5亿元,带动消费20亿元。
试点商圈联动便利美好生活活动现场,一家长带着孩子检查牙齿。记者 党骁 摄(资料图)
聚焦“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是民生焦点。渭南市精准对接老年、儿童群体需求,将养老、托育等服务嵌入“一刻钟便生活圈”内,以精细化服务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临渭区宏帆广场的银龄金街里,养老院、老年餐厅、中药理疗店、适老产品体验中心依次排列。老人或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或结伴而行做理疗,生活得有滋有味。诺立宏帆幼儿园距离银龄金街不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学唱歌,笑声阵阵。“上班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不用担心没人照顾;家里老人的午饭、晚饭就在楼下餐厅解决了,这个‘小圈子’是我们的‘定心丸’!”家住宏帆广场小区的居民李科说。
“我们根据区域人员结构特点,对已有的步行街和商户硬件设施进行了针对性改造提升。”张怡说,目前,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已建成涵盖老年健康体验、助餐、兴趣课程与幼儿托管、早教等各类服务,切实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实现“智慧便民”
市商务局与渭南城投集团创新打造了“渭来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将“线上便利”与“线下服务”相结合,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便捷更高效。
打开“渭来生活圈”App,超市零售、话费充值、燃气缴费、水电缴费等一应俱全。家住盛世华府小区的居民张爽常在“渭来生活圈”App上购买生活日用品。她说:“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在小区的自提点提货,既省去了逛超市的时间,价格还实惠。”
此外,市商务局还联合“渭来生活圈”平台常态化开展社区便民活动。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走进各个小区,现场提供“小修小补”、义诊等服务,将便利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如今,渭南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其做法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典型做法汇编》,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渭南经验”。张怡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渭来生活圈”便民服务平台,引入智能推荐、在线预约等功能,拓展法律咨询、教育辅导等项目,加强与社区、物业、商家合作,全方位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