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
随着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双城记”正逐渐演变为“同城梦”“一家亲”的美好也铺展开来……医疗、教育、政务等领域逐渐耦合、开始同频共振,民生的“幸福圈”逐渐变圆变大。
从“近”享到尽享,从“你我”到“咱们”,距离的阻隔被打通,深入肌理的互通才是民生的融合。医疗联盟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和影像云互认;学校结对帮扶,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联合体”, 让孩子们同享名师课堂;380项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出圈”……一体一心,暖心归属,悄然重组两地民生福祉的“加法”“乘法”,“一小时民生幸福圈”正描绘西安咸阳最为生动的幸福图景。
11月4日,咸阳市渭城区的白女士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医生轻点鼠标,她上周在咸阳的CT影像数据便清晰呈现在屏幕上。“再也不用抱着厚厚的片子两地奔波了,”白女士感慨道,“这节省的何止是时间和路费,更是心安。”
不久前,咸阳高新一中课堂上,两名教师同时授课,原来这是由西安高新一中与咸阳市高新一中打造的教育共同体——双师课堂。
11月5日,在咸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内的交警服务专区,办理转入换证跨区域业务的市民不在少数。
在这一幕幕寻常场景背后,体现的是西安-咸阳一体化在民生领域结出的硕果——医疗数据“云”上共享、教育结对“网”上帮扶、政务服务“窗”上通办,越来越多的事项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精度,重塑着两市百姓的生活半径与幸福指数。
医疗共享从“患者跑腿”到“数据跑路”
今年8月中旬,我省医保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功能,成功对接西安、咸阳两市影像云中心。这意味着西安、咸阳试点医疗机构的患者影像报告可在全国影像云试点城市跨区域调取,标志着陕西智慧医保建设迈入数据互联、服务跨省新阶段。
据悉,参保群众在全国已接入平台的地区就诊时,医生轻点鼠标就能调取其历史影像数据。此次上线的“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功能,从根源上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幅降低患者时间与经济成本,以“数据跑路”替代“患者跑腿”。
![]()
西安医疗专家来咸坐诊。
作为全省首个试点城市,咸阳的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实现影像数据“应传尽传、应享尽享”。截至目前,影像云中心已汇聚总检数25万条,影像文件6500万张,总数据量38TB;9家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陕中附院、陕中二附院、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延大咸阳医院、彩虹医院、渭城区人民医院、乾县人民医院)实现影像数据采集对接及跨机构调阅,累计查询92578次,有效调阅3334次。预计年节约医保基金约8000万元,今年底将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
“其实咱们咸阳和西安两座城市交往特别密切,就拿我们医疗机构来说,咸阳中医药优势和服务能力水平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医药方面的特色医疗、教学、科研、产业都极大地惠及了西咸两地居民。”11月5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董盛谈及西咸两地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共建时说,以他们医院为例,在医疗上,医院积极与西安兄弟单位,如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等,组建了中医专科联盟,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医疗布局。开展国家名中医工作站建设、挂牌拜师、建设流派工作站以及胸痛中心揭牌暨胸痛区域协同联盟成立大会等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在省局政策引导下开展“西学中”和“中学西”双轨通道,选派优秀的青年西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术,同时也要求中医师熟练掌握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和急危重症处理流程。在科研上,联合西安的高校及研究型医院,共同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的中西医结合重点科研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西医结合智慧检验临床基地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共建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协议。
![]()
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中医药大学举行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智慧诊断技术与装备中心中西医结合检验临床转化基地揭牌仪式。
“我们希望通过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未来,随着更多专科联盟的建立和合作内容的深化,西咸两地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等方面的协同将进一步增强。最终目标是从当前的服务‘一体化’,逐步迈向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同质化’”。董盛说。
记者了解到,根据西安-咸阳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医疗机构特点,已经共建30余家专科联盟,建立了西安—咸阳卫生专家库,入库人才共199名,其中西安市127名、咸阳市72名,稳步推进数据联通、专家共享和技术交流。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升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215医院建成省级中医药康复示范中心,乾县、三原建设中医治未病示范中心,在泾阳建设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一个,在13个县市区共建设市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17个。
教育互通从“各自为政”到“结对帮扶”
2月28日,2025年咸阳市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应用培训会在秦都区彩虹第三学校举行。培训会上,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西部AI创新港、西安经开第八小学、秦都区彩虹第三学校等单位相关专家学者、教育名师进行了分享交流。这次培训会的背景是咸阳市持续加大与西安市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力度。
今年以来,咸阳市计划与西安名校线上结对新增15所学校,常态化开展直播、点播课,组建“西咸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联合体”,辐射带动更多乡村学校开展数字化教学。
“这几年,我校生物、地理等学科组的教师会不定期赴西安中学观摩学习,来进一步推进西咸教育帮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11月3日,咸阳彩虹中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师们沉浸式参与西安中学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就大单元协同备课,一起聆听西安中学教师授课,课后两校教师进行评课,不断让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更上新台阶,这种结对帮扶模式,不仅极大提升我市教师的水平,惠及在校学生,更是共创西咸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
彩虹中学与西安中学进行教学交流。
一根网线,一个电子屏幕,一张板书,西安、咸阳两城之间的空间限制就此打破。西安、咸阳两市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学科共建、同步教研等和共建共享活动,推动西安优质教育资源向咸阳不断延伸。
自2021年7月开始咸阳高新一中与西安高新一中开展云校合作,实现了作息时间、教研教学、学生活动、考试安排、授课内容“五统一”,双师班老师每周会在教研活动中分享课堂亮点、轮流到名师班听课。“经过这几年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让课堂妙趣横生,越来越多学生极大提高了各个学科兴趣,更是让我们的老师教学水平向西安名校名师靠拢,让咱们学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咸阳高新一中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已建成跨市教育联盟15个,40所学校和西安名校结对帮扶,两市在师资培训、教研教改等6个方面同向同步,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是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增强产业竞争力、争取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中,我市还依托难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矢志不渝地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名城。西安—咸阳两市成立职业教育联盟,通过区域协作、产教融合、校际合作的方式,实现中高职课程融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为建设国家西部教育强市、技能强市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政务同城从“两地奔波”到“一窗通办”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西咸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随着一体化进程加快,西咸两地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布局、提质扩容,跨区域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11月4日,在咸阳市政务服务中心,“跨域通办”窗口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络绎不绝。为解决群众异地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的难题,西咸两地不断深化政务服务合作,目前380项政务服务已实现两地“跨域通办”。
![]()
咸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内交警服务专区,市民办理转入换证跨区域业务。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西咸两地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我市高新区、经开区、渭城区、三原县和武功县分别与西安高新区、雁塔区、西咸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高陵区和周至县等地分别签署“跨区通办”政务服务合作协议,推出以企业登记为主的“跨区通办”合作事项。2023年,高新区与沣西新城、雁塔区发出首张跨区通办营业执照,标志着县级构建西咸政务服务一体化正式运行。其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全市通办”。梳理推出涉及企业登记、税费缴纳、户口迁移和婚姻登记等“全市通办”高频事项两批共210项,实行全市各地区通办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服务模式,为西咸两地各县区推行“跨域通办”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坚持将“企业异地迁移、保留原有名称”工作作为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要抓手,强化部门协作、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企业迁移便利度,为更多的西安企业转移落地“松绑”,加快推动“西咸一体化”产业协同、创新协同。目前已为4批8户企业办理了变更登记,完成4家异地迁移、保留原有行政区划企业落户。
今年,为进一步加强西安—咸阳政务服务合作,我市积极与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沟通对接,按照“成熟一个、推行一个”的原则,梳理推出了《西安—咸阳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事项清单(第二批)》,涉及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卫健、生态环境等6部门,涵盖户籍、出入境、社保卡、医疗器械、辐射安全许可、税务等7大类共128项高频事项,建立横向联动和纵向深化协作交流机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互通、成果共享。进一步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如今,从医疗影像的云共享,到教育资源的结对帮扶,再到380项政务服务的跨域通办,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重塑西咸两地的民生版图,渭河两岸,西安与咸阳正从“相邻”走向“相融”,一个民生“幸福圈”日益清晰。
记者手记
在采访西咸一体化的日子里,最打动我的不是一个个宏大的数据,而是很多个温暖的细节,无论是西安人,还是咸阳人,其实都是咱陕西人。当我们在谈论一体化时,谈论的从来不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叠加,而是生活半径的扩大、内心距离的消除。我看到的是医疗影像在云端无声交汇,让“异地”成为历史名词;是教育联盟让两地的孩子共享同一个名师课堂;是政务窗口前,再也无需分辨身处何地。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普通人的认知里。一位每天搭乘地铁一号线往返两地的上班族告诉我,他手机里的天气定位早已模糊了西安和咸阳,“就像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这种心理距离的拉近,比任何基础设施的联通都更珍贵。边界在消融,生活在延展。西咸一体化的深层意义,或许就在于它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家”的定义——从“双城”到“同城”,最终抵达“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