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城池的谱系里,有不少城池仿照瑞兽形态修筑。山西平遥、江西赣州等龟城早已声名远播,而渭南大荔这座静卧于秦东平原的“活态龟城”,同样值得被看见。
(一)
大荔,这片东临黄河、洛河环绕的沃土,自古既是“三辅重镇”,也是水患频发之地。龟城的诞生,恰是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
清《大茘县志》大荔县龟形图
上古传说里,关中曾是汪洋泽国,大禹治水至此陷入困局。幸有伏羲驱走水神共工,一只神龟从洛河破浪而出,背驮“洛书”献予大禹。大禹依此凿龙门、导黄河,让八百里秦川从沧海变成桑田。完成使命的神龟被这片土地的丰饶吸引,就此定居,洛河也在此拐出一道“S”形弯道,恰似神龟游弋的姿态。
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洛河沿岸至今流传着村民目击巨龟的故事,有船工曾见直径一米多的龟甲泛着光华,也有洗衣妇误将龟盖当作青石捶衣,转身却寻不见踪迹。
传说落地生根,离不开历史的因缘际会。大荔县城雏形始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时称冯翊古城,历经北魏、西魏三次修筑,历时26年才奠定规模,始终保持方方正正的规制。
民国时期大荔城廓(1928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让这座千年方城毁于一旦。彼时北方边患加剧,水患依旧肆虐,明代筑城既重防御实用,又讲风水寓意,先民顺着洛河弯道的地形,削掉城北余地,将城廓缩小至九里三,一座龟形城池就此应运而生。
(二)
清道光《大荔县志》明确记载:“城形似龟,南门为首,北门为尾,东西四门为足”。这座龟城的设计,处处藏着匠心与巧思。
城池形制活灵活现。南门望岳门是龟首,城楼正南两个圆洞恰似神龟的双眼,昂首遥望华山,暗含“灵龟朝圣”之意;北门带河门是龟尾,城楼正北圆洞被称作“龟肛门”,城外文殊塔就是翘起的“龟尾巴”,形成“金龟摆尾”意象。东西四门对应龟足,东南门大安门、西南门普济门因“龟爪弯曲”设计为双门洞瓮城,东北门长宁门像前爪伸展,西门永安门则似后爪蜷缩,城墙西北角也随之一弯,更显灵动。
大荔同州广场
城内布局暗藏玄机。以今同州广场为龟背制高点,地势中隆周缓,街巷曲折回环,似通非通、似断还连,暗合八卦玄武方位,恰如龟甲纹路。城墙本身亦为防御杰作,夯土城垣外覆包砖,周长4788米,高12.28米,基宽9.8米,顶宽6.3米,上设48座炮台、12座重檐城楼,3160个城垛与6条马道共构严密防线。城外深、宽一丈有余的护城河既御外敌,亦象征神龟悠游水中,正应“得水为上”的理念。
选龟为形自有深意。龟位列“四灵”之一,背甲圆似天、腹甲方似地,承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被视为长寿、镇宅、御水的灵物。大荔地处三河交汇,水患是心腹之患,古人相信龟属水精,能镇伏洪水,将城修成龟形,既是祈求神佑,更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这种将文化寓意、地理环境与防御需求完美融合的设计,正是中国古代筑城智慧的巅峰体现。
(三)
这座龟城的价值,不止于精巧形制,更在于它的守护之力,在漫长岁月中印证着古人智慧。
![]()
大荔县城旧貌
御水安澜,神龟镇河护民生。据明清史料记载,筑城前1300余年间,洛河5次暴发洪水,两次冲垮城池,百姓流离失所。龟城建成后的450多年里,洛河17次洪水漫至城南崖下,城池始终安然无恙,民间遂有“神龟驮城随水浮沉”的传说。这并非神话,而是地形设计与防御体系的精妙配合:中高周低的地势让洪水自然导流,坚固城垣与宽阔护城河形成双重屏障,将水患化于无形,诠释了“以形御水”的实践智慧。
固防拒敌,龟形天险守秦东。明清时期,大荔作为秦东门户,多次遭遇兵燹,龟城的瓮城、炮台、马道发挥了关键作用,易守难攻的形制让敌军望而却步。抗战时期,县城多次遭日军空袭,建筑损毁严重,但以老十字街为核心的龟背地势始终未变。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还曾征集民夫加固城垣、拓宽外壕,妄图阻挡解放大军,终因时代变迁,城墙的军事功能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脉永续,龟韵浸润数千年。藏在龟城背后的文化基因与生存智慧,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典范。龟作为“四灵”象征,承载着先民对长寿吉祥的祈愿,这种图腾崇拜融入民俗,形成了敬畏自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如今,虽砖石城墙已难觅全貌,但龟城形制仍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布局,“天人合一” 的智慧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
![]()
大荔县城全景图
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座古城,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大荔龟城以独特的龟形格局,镌刻历史沧桑,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是中国城市史、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是秦东大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荔县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