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岁月里烟火连丝路,四代传承守真味。
清晨6点的永寿县城,街道尚未完全苏醒,位于监军街道的“香正食府”却已飘出浓郁的羊肉香气。店门口陆续停下电动车,熟客们一进门便喊:“张师傅,还是老样子,汤宽点!”52岁的张永龙系着围裙,正站在灶台前搅动汤锅,蒸汽模糊了他的双眼,却挡不住手中长勺的精准,这是他守着这口汤锅的第13个年头。作为永寿羊肉泡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手中的勺子,舀起的不仅是热汤,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丝路饮食传奇。
一碗泡馍里的丝路往事
从“羊羹”到千年快餐
灶台前匠心烹泡馍,一口鲜香承古法。
“要吃泡馍,先得懂它的根。咱永寿的泡馍,可不是普通的吃食,是从丝绸之路走出来的。”张永龙一边给客人盛汤,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
老师傅用滚汤三次浇过馍块。
永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甘地区的交通要冲,素有“秦陇咽喉、陕甘通衢”之称,而这方土地与羊肉泡馍的缘分,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唐朝。
永寿作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关键节点,是商队歇脚补给的必经之地。“商人赶路急,带着的小面饼干硬难咽,有人就把馍掰碎放进煮羊肉的汤里,既能吃饱又能暖身,当时叫‘羊羹’。”张永龙说,这便是永寿羊肉泡馍的雏形。
如今,西安羊肉泡馍驰名中外,但永寿的羊肉泡馍却始终保留着独有的“丝路遗风”。
“别的地方吃羊肉泡馍,馍掰得碎,煮得久,咱永寿不一样。”一位常客接过汤碗,指着碗里拇指大小的馍块说,“你看这馍,掰得大,师傅用滚汤浇三遍,既泡透了又不烂,还能嚼出筋道。”这种吃法,正是当年商队“快吃快走”的快餐需求演变而来——不用等馍煮软,三遍热汤浇下去,肉香、汤香、馍香瞬间融合,三五分钟就能吃完赶路,却丝毫不减风味。
![]()
永寿羊肉泡馍,料足汤鲜。
在永寿人眼里,羊肉泡馍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家里来客人,必带去吃泡馍;孩子考上大学,摆宴前先请吃泡馍;就连外出打工的人,回来第一顿准是泡馍。”张永龙笑着说。县城里大小泡馍馆有几十家,遍布街巷,每天清晨到午后,几乎家家满座。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喜爱,让永寿羊肉泡馍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豪放的吃法里藏着丝绸之路的洒脱,醇厚的汤味中透着永寿人的实在。
十余载匠心守艺
从“学徒娃”到“传承人”
“要煮好这锅汤,得先学会等。”张永龙跟着老师傅学永寿羊肉泡制作技艺,第一课就是“煮肉”,包含从选肉到炖肉,从捞肉到压肉4道工序。“刚开始总觉得煮肉又枯燥又耗时,熬不住也想过偷懒,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手艺里没有捷径,每一道工序都是‘良心活’。”他望着灶台翻腾的汤锅,语气里满是对老手艺的敬畏。
“选羊肉就得选本地布尔山羊,年龄在1岁到2岁之间,太老的肉柴,太嫩的没香味。”张永龙回忆,刚做学徒时,师傅让他每天早晨去屠宰场亲自选羊肉,“师傅说,看羊的牙齿就知道年龄,摸羊的后腿就知道肥瘦,我当时记不住,就每天把观察到的记在本子上,记了满满3本。”选好的羊肉要先浸泡4小时去血水,下锅时还要讲究“冷水下肉”,“热水下肉,血沫会粘在肉上,汤就不清亮了。”
煮肉的调料搭配,是永寿羊肉泡馍的“核心密码”。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这些常见的香料,在张永龙手里却有不同的“配比玄机”。
“羊肉老,就多放些姜和茴香去膻;羊肉嫩,就少放花椒、多放桂皮提香。”他说,没有固定的“配方表”,全靠经验判断,“比如今天肉多,调料就按比例加;天热了,就少放些热性的香料,免得客人吃了上火。”煮肉时,火候的控制更关键,先用猛火煮沸,舀净浮沫,再转小火慢炖5到6小时,“火大了,肉会煮散;火小了,香味炖不出来。”
5个小时后,锅里的羊肉渐渐飘出香气,张永龙用长勺轻轻托起肉块,“用筷子能戳透,又不烂,就刚好。把肉块捞出来、沥干汤汁,然后用木板和重物压实,压上4小时,肉里的油会渗出来,吃的时候不腻,还能切成薄片。”这4道工序,张永龙重复了十多年,从“学徒娃”变成了如今客人口中“正宗泡馍”的传承人。
![]()
老师傅正在切羊肉片。
除了肉和汤,羊肉泡馍的馍同样讲究。“三分死面,七分发面,少一分都不行。”张永龙说,全是死面,馍硬难泡;全是发面,泡在汤里会变糊。
“刚开始生意不好,有人说我的汤太‘淡’,不如别家的咸。”张永龙没有妥协,“咱永寿的泡馍,汤要清亮,味要醇厚,不是靠盐提味,是靠肉香和料香。”他坚持每天用新肉、新汤,绝不“老汤续新水”。日子久了,来吃的客人越来越多,每天能卖出500多碗泡馍,不少西安、咸阳的客人专门开车来吃,就为这口“正宗的永寿味”。
一碗泡馍见人心
从“舌尖美味”到“文化传承”
![]()
永寿羊肉泡制作技艺在2023年入选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师傅,给我多加点香菜!”“好嘞!”话音未落,一碗滚烫的羊汤已浇在馍上,红白相间的羊肉片浸在浓汤里,鲜气直往鼻子里钻。张永龙麻利地抓起一把香菜,撒在客人的碗里。
店里的客人,有满头白发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穿着西装的上班族,大家围坐在桌子旁,端着大碗,入口便是浓郁的鲜香,醇厚的汤汁裹着馍块,再配上糖蒜和泡椒,瞬间激活整个味蕾。吃到最后,端起碗将沉淀了所有精华的汤底一饮而尽,暖流从喉咙直抵胃部,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这碗泡馍才算吃得酣畅。
“永寿人吃泡馍,不讲究排场,讲究的是‘实在’。”一位常客说,他从年轻时就来张永龙的店吃泡馍,“这么多年了,味道却一点没变。”这位常客记得,有一次他带外地的朋友来吃泡馍,朋友嫌馍太硬,张永龙二话不说,重新给他掰了馍,还多浇了一勺羊汤。“张师傅说,‘吃不好就不是咱永寿的待客之道’,这话我一直记着。”
这种“实在”,正是永寿羊肉泡馍的“灵魂”。“汤要多给,肉要给足,馍要管够。”张永龙说,开店这么多年,他从没有过“缺斤少两”的念头,“客人来吃泡馍,是信任我,也是信任咱永寿的味道,不能砸了招牌、毁了手艺。”
随着银西高铁的开通,永寿县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都是冲着“丝绸之路上的味道”来的。“去年有个外国游客,吃了一碗泡馍,竖着大拇指说‘delicious’,还让我教他掰馍。”张永龙笑着说,“现在我偶尔会给游客讲泡馍的丝路故事,让大家知道,咱永寿的泡馍,不仅好吃,还有历史。”
对于未来,张永龙有两个心愿:一是把永寿羊肉泡再做精做细,让更多人知道正宗的永寿羊肉泡馍;二是守住这份老味道的初心,把这门手艺稳稳传下去。“这门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永寿的,是丝路的,得传下去。”他坚定地说。
正午时分,店里的食客络绎不绝,张永龙依旧站在灶台前,一勺一勺地给客人盛汤,动作熟练而专注。他的身影与翻腾的汤锅、飘散的香气融在一起,就像这碗传承千年的羊肉泡馍,在岁月中沉淀滋味,在匠心里留存香气,继续讲述着永寿与丝路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