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双十一”如约而至,相关平台数据显示,天猫首发245万款新品,抖音店播爆发式增长,“与辉同行”直播间22天销售额超18亿元……这场从“光棍节”演变而来的消费盛宴背后,是消费趋势的涌动,也是商业活力的脉动。在秦东大地渭南,“双十一”狂欢的背后,正流淌着直抵人心的城市温度。
对众人而言,“双十一”曾经是一场“千里之外”的耐心等待,从下单到收货,短则三两天,长则十天八天,那份期盼与焦急,是不少人对这个节日的深刻记忆。而在今天的渭南,它已成为触手可及的“身边抵达”。
“下班下单,到家取件;应急所需,半小时达。”随着“远场电商”与“近场零售”深度融合,美团“品牌官旗闪电仓”等新模式落地生根,正在改写着渭南市民的消费节奏。年轻上班族习惯了下班路上动动手指,人还没到家,商品已从附近门店送出。应急药品、生鲜食材、日用百货……过去需要专门抽时间采购的物品,如今随时可调、即时可得。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渭南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加速推进,更是城市治理者对市民日常需求的精准洞察与回应。渭南引导连锁企业下沉社区,构建起“线上平台+线下门店+即时配送”的便民服务网络,把“双十一”的便捷转化为市民日常的暖意。
从“等待远方”到“享受身边”。当消费不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这份藏在包裹里的便捷,便成了渭南最实在的民生温度。
“双十一”不仅是消费者“买进来”的窗口,更是渭南特色产品“卖出去”的重要通道。
进入10月,渭南各地的电商基地、直播园区便进入“战时状态”。直播间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各路主播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打好这场“渭”字牌特色好物的“突围战”。
让农特产品“飞”出乡村
“一块饼,千层香,万里情。”镜头前,主播们用心推介着酥脆可口的潼关肉夹馍、甜糯醇香的富平柿饼、爽脆多汁的白水苹果……这些浸润着黄土高原阳光雨露的物产,正通过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走出渭南,走向天南地北的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渭南丰富的文旅资源也被精心打包成各式“优惠礼包”:华山御温泉的特价票、洽川风景区的特色好礼、韩城古城隍庙古街区的文化体验项目、“畅游渭南”景区直通车的试运营优惠……这些举措,让渭南的服务型、体验型消费焕发新生机,也让这座城市的深厚人文底蕴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向往。
渭南好物借助“双十一”之舟扬帆出海的背后,是无数电商人对产品品质的坚守,更是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担当。
![]()
在全国各地,“双十一”的意义早已超越购物本身,演变为一场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温度的综合性实践。
比如,在渭南广袤乡村,电商知识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新技能,将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把直播变成了“新农活”。
![]()
电商学员正在学习直播带货
富平县创新推行“电商+直播+农特产品”模式,精心打造七个专业化直播大厅,配备顶尖直播设备,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搭建起走向更广阔市场的绚丽舞台。
白水采用“直播+助农”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体系,成功蹚出了一条农产品上网、上行、进城的新路径,让“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这一品牌口号传遍大江南北。
大荔搭建“线上+线下”双销售体系,形成“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平台销售”的多元化模式,与盒马鲜生、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签订直供协议,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在渭南城区,即时零售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配送、分拣等新岗位,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更多增收渠道。中小商户通过数字化转型,突破了地理限制,拓宽了客源,生意越做越红火。
“销量是一时的,口碑是长久的。”渭南的实践者们深知,唯有将购物节的“高光时刻”,延伸为民生福祉的“持久暖流”,发展才具有真正的深度与温度。
![]()
从田间到舌尖,乡情一键速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从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到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从培育本土品牌到优化消费环境,渭南的每个举措都围绕一个核心: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民生温暖的传递;让每一次发展,都切实抵达幸福的彼岸。这,就是渭南在“双十一”里书写的最动人的答案。
(白水县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