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活跃期”,除了流感,还有一种被称为“百日咳”的疾病也在悄然潜伏。它由百日咳杆菌引起,名字里的“百日”可不是噱头——感染后咳嗽症状能持续2-3个月,堪称呼吸道疾病里的“持久战专家”。这种细菌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时,病菌会随着飞沫扩散到空气中,近距离接触者很容易中招,尤其6个月以下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婴儿,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风险更高。
百日咳的病程发展有“三部曲”,症状会逐渐加重:初期像普通感冒,表现为低热、流涕、轻微咳嗽,持续1-2周;进入痉咳期后,会出现典型的“痉挛性咳嗽”,患者会连续剧烈咳嗽十几声甚至几十声,脸憋得通红,直到咳出大量黏液或呕吐后才能暂时缓解,咳嗽末期还会发出像“鸡鸣”一样的吸气吼声,夜间症状更严重,大人小孩都被折磨得睡不好;恢复期咳嗽频率会降低,但仍可能持续数周,且遇到冷空气、烟雾等刺激容易再次诱发痉咳。婴幼儿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紫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而成人症状相对较轻,常被误认为是普通支气管炎,却容易成为“隐形传染源”传给孩子。
个人防控要打好“疫苗防护战”:宝宝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百日咳成分),通常在2月龄、4月龄、6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一剂,为成长初期筑牢防线;成人尤其是医护人员、教师、家长等密切接触儿童的人群,体内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建议每10年加强接种一剂百日咳疫苗,避免成为传播媒介。如果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且逐渐加重出现痉咳、鸡鸣样吼声,要及时戴口罩去呼吸科或感染科就诊,确诊后做好隔离,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给家人。
日常预防还要做好“环境与习惯管理”:家里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带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疫苗的宝宝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超市、游乐场等;孩子的玩具、绘本等物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减少病菌附着;家人如果出现咳嗽症状,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分餐进食,从细节处切断百日咳杆菌的传播路径,让这个“顽固分子”无处可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