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晨光,似一层薄纱轻覆耀州古城。体育场内的茵茵草坪还沾着晨露,便已被一抹醒目的“上红下黑”点亮——五百余名太极人如点点星火汇聚,待《我是一条小河》的旋律如流水般漫过场域,杨氏37式太极拳的招式便随韵律舒展。这是耀州区太极拳协会三十周年庆典的开篇,也是一场用“刚柔并济”写就的视觉诗行。太极人们以饱满的热忱、执着的坚守,让每一招“云手”都如拂清风,每一式“揽雀尾”都似抱明月,行云流水间完成了对神圣时刻的致敬。台下观众的掌声,如潮般漫过草坪,为这场晨光中的展演镀上了温暖的分量。
![]()
岁月是无声的琴,太极是流淌的韵。三十年前,胡克禹老师如一粒火种,点燃了耀州人对太极的热爱——二十余名爱好者揣着对国粹的赤诚,克服场地、物资的困难,在耀州古城的烟火气里聚首,“耀州区太极拳协会”的名号自此落地生根。他们以“弘扬国粹、强身健体、修心养德”为初心,更以“探寻太极与健康共生之法”为使命,让太极的弧线,在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里缓缓晕开。而胡克禹老师,便是这弧线的绘制者:他将半生光阴揉进拳理的讲解里,用言传身教为学员示范“松沉”的要义;他牵头创办的太极拳培训,一办便是二十七年——从最初的零星几人围坐听课,到后来的百余人列队习拳,学员的招式愈发娴熟,太极文化的种子也随之在耀州的街巷里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筑牢了太极传承的根基。
1996年11月3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全省首个县级太极拳协会在此诞生。从二十余人的“小团体”,到如今五千余人的“大家庭”,一千七百余名注册会员的数字背后,是太极文化在耀州的蓬勃生长;265枚赛事奖牌的荣光里,藏着太极人在省、市乃至全国赛场上的汗水与骄傲。如今的耀州,晨光中的公园、暮色里的广场,总能看见习练太极的身影——他们或凝神推手,或挥剑起舞,一招一式间,让太极拳成了这座城市最灵动的风景线,也让“习太极、强体魄”成了耀州大地上的新风尚。
![]()
庆典大会的现场,暖意融融。年过七旬的太极拳协会主席焦军华同志走上讲台,他回溯协会从“蹒跚起步”到“稳步前行”的历程,细数“惠民教学”“公益展演”的点滴举措,展示那些镌刻着努力的奖牌,更向三十年来给予支持的单位与个人深深鞠躬。当他谈及未来——“让太极之光照亮更多人的晚年”时,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绵长而热烈,那是对过往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颁奖环节,是对坚守者的致敬。胡克禹先生接过“耀州区太极拳特别贡献奖”奖牌时,台下响起了最持久的掌声——这枚奖牌,藏着他三十年的奔波与付出,是对“奠基人”最好的肯定。随后,高尚智等18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王春风等22位“太极之星”、赵爱菊等21名优秀工作者,以及李妙玲等3位习拳二十载的资深会员,依次站上领奖台。他们的笑容里,有热爱,有坚持,更有对太极文化的赤诚。
![]()
汇报展演,是太极魅力的集中绽放。14个方阵依次登场:杨氏37式的舒展、24式的简约、26式的灵动、42式的精妙,还有太极刀的刚劲、太极扇的飘逸、陈式太极拳的浑厚,以及乡镇代表队的质朴。正当新学员方阵沉浸在展演中时,音乐突然中断——学员们手足无措,展演险些停滞。刹那间,教练张红梅老师忽然抬臂,一声清亮的指令划破寂静,双臂起落间,如领舞的雁阵般,为学员们校准着每一个招式的节奏。没有音乐的伴奏里,只有招式带动的风声与整齐的呼吸声,却更显太极的沉静力量。全场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群众纷纷举起手机,将这“无音而韵自存”的瞬间定格——这不仅是一场展演的小插曲,更是耀州太极人“临危不乱”的精神写照。
![]()
展演尾声,一幕温情场景悄然上演:新学员们围着讨论刚才的“惊险时刻”,眉眼间满是庆幸与激动。当张红梅老师的身影走近,几名年轻学员忽然快步上前,不由分说将她高高举起——阳光落在他们笑眼里,欢呼声裹着滚烫的心意,在体育场的上空久久回荡:“感谢有您!张老师您是最棒的!有您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这声呼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对教练辛勤付出最真挚的回馈,也让太极的“温厚”,在人与人的联结中愈发动人。
![]()
三十年拳韵流转,三十年薪火相传。如今的耀州区太极拳协会,早已不是当初的“小火种”,而是照亮古城的“大光源”。它让太极拳成了耀州的名片,更让“健康长寿、幸福晚年”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未来,这抹“上红下黑”的身影,还将继续在耀州的晨光与暮色里舞动,让太极之美,惠及更多百姓,让太极之魂,在古城的岁月里永远流淌。
![]()
作者简介
秦凌,网名铿锵玫瑰,耀州人,喜欢写作和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