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史,曾有多次农民起义在时代画卷上留下印记。明末年间,一场历时37年的农民运动,最终推动旧王朝政权走向终结,李自成、张献忠便是这场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而这场搅动时代的运动序幕,则是由渭南白水人王二拉开的。
陕北作为当时的九边重镇,驻扎着大量军队,朝廷为筹措军费加收杂税。地处陕北与关中交界的白水,还得承担边军粮草重负,加上官吏中饱私囊,催征赋税时“严刑峻法,逼得百姓卖儿鬻女”(《明史·食货志》)。很多百姓走投无路,怨声载道。
王二是白水县北塬镇鹿角村人。他以耕为主,闲时习武,武高艺强,名震乡里。但作为普通农民,他和苦难大众一样忍受着繁重的苛捐杂税负担。
天启六年(1626年)春,白水大旱绝收,县衙仍派衙役催税。王二带村民打跑衙役,遭官兵追捕,只好躲进雁门山。为应对时局,他请邻近阿堡村种光道为军师,联络了白水县衙役杨发及蒲城的王高等人,慢慢积蓄力量,发展势力。
次年又是大旱,百姓生计愈发艰难。澄县知县张斗耀非但不加体恤,反而在大堂之上严刑拷打抗税乡民。有乡民忍无可忍,奔往雁门山向王二哭诉,王二听闻后怒不可遏,当即率领乡邻直奔澄县县衙。
为防事后官兵追查报复,乡民皆以黑泥涂面,手持农具作为武器;沿途又不断有不堪重负的百姓加入,队伍愈发壮大。张斗耀闻讯时已来不及脱身,最终被愤怒的乡民斩杀。事后,王二带领众人开仓放粮,在众多民众的拥簇下竖起农民起义旗帜。
杀了张斗耀的王二心里清楚,官府绝不会善罢甘休。他随即带领起义军转战陕北各地,又攻打蒲城、韩城,随即挥师西进,在宜君县打开监狱,放出囚犯。在洛河以北的山上竖旗立营,组成陕西农民起义的第一支队伍,随着边军士兵、失业驿卒的加入,农民起义军的实力极大增强。
在王二起义影响下,陕北其他地区相继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
榆林边军王嘉胤因领不到粮饷,逃回府谷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发动起义;小商贩张存孟因缴不起赋税,召集乡民竖起“不沾泥”的大旗,组织抗粮抗税,劫富济贫;宜川王左挂举旗造反,周邻的大红狼、飞山虎、苗美等农民武装纷纷加入;清涧秀才赵胜因官府错抓无奈聚众造反,活动在清涧县东部山区;安塞的马贩子高迎祥因民众拥戴揭竿而起,号“闯王”;而李自成先参加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高迎祥……“陕北处处皆起义”的局面逐渐形成。
![]()
崇祯元年,王二与王嘉胤的起义部队会合,彼时共有五六千人聚集在黄龙山,声势浩大。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击贪官污吏,焚烧官府文书、释放囚犯,进一步动摇了地方统治秩序。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也没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明军的镇压下,王二领导的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崇祯二年正月,王二因寡不敌众被俘,后被陕西兵备商洛道刘应遇处死。王二被杀害后,其领导的起义军虽随之溃散,但起义的火种已在陕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点燃。
王二起义撼动了明王朝朝廷权威,也让农民阶级看清了反抗的可能,成了推翻明朝的第一簇燎原星火。
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派杨鹤当陕西三边总督,专门来镇压陕北的起义。杨鹤用了“剿抚并用”的法子:一边派兵攻打起义军,一边又招抚那些小规模的起义队伍,企图瓦解农民军。
但农民起义的声浪依然一波接一波,其中,后起之秀李自成、张献忠逐渐成为义军主要领袖。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接过“闯王”大旗,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19日率领十万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最终选择自尽,明朝灭亡。
王二起义的规模有限,却为后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大规模起义铺了路:它积累的农民武装斗争经验,给后续起义军的组织、作战提供了参考;它吸引的流民与溃散边军,成了后续起义军的核心力量;它还逼着明王朝把军事重心放在陕北,分散了其对抗后金、维护其他地区统治的精力,为后续起义军的发展留足了空间。
正如《明季北略》所载:“明末农民起义,始于王二,终于李闯,首尾相应,岂非天意?”崇祯二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转战山西、河南,明末农民战争正式进入大规模爆发阶段,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王二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