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定边,毛乌素沙地南缘,樟子松林海苍翠连绵。“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站在亲手栽植的杨树前,指尖抚过皲裂树皮,如同触摸岁月的年轮。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石光银用40多年的坚守,在25万亩荒沙上筑起绿色长城。而二十载春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他带领乡亲们深耕绿色,向沙子要效益,让“绿色家底”逐渐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色果实。今天的《记者视点》,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全国治沙英雄,感受他与沙海博弈一生的绿色传奇。
![]()
扎根沙海立誓植绿洲
石光银的家乡,曾饱受风沙蹂躏。“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是旧日写照。幼年一场大风将他刮出三十多里,伙伴葬身沙海的痛楚,在他心中埋下治沙的种子。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我那会8岁就记得了,我说这狼吃人、虎吃人还留点血还留点骨头,沙子吃人一口就吃了,我说我长大一定要治沙。
从当生产队长带领群众造林,到1984年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治沙个人,石光银的治沙路步履维艰。首战便遇资金难题,他咬牙卖掉家中仅有的84只羊和1头骡子,东拼西凑买树苗。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当时承包治沙,很多人说石光银疯了,到信用社贷款,一个信用社给我贷的5000元,我说我不挣钱,我能把沙治住,老百姓能过好光景,我们再不吃沙的亏,当时就是这个想法。
首期联户承包3500亩荒沙,苗木成活率达85%,让乡亲们第一次看见希望。然而,真正的硬仗在“狼窝沙”打响。这片6000亩流动沙丘夏季地表温度超60℃,而冬季则跌至-40℃,环境极端恶劣。1986年春,石光银带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决心,带领百余人扎进沙海,一战“狼窝沙”。干玉米馍硌牙,浑水刺喉,窝棚夜夜灌风。苦干数十天种下的树苗,却在接连的狂风中被风蚀沙埋,损毁殆尽。失败没有击垮石光银。1987年,他重整队伍,二进狼窝沙,却再次被风沙吞噬了希望。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了继续干,干多了经验就出来了。
接连的挫折让石光银意识到,治沙需要新方法。他外出取经,引入“障蔽治沙法”。1988年,他带领五百余人三战狼窝沙。这一次,他们用麦草在沙丘上扎设层层网格,以800公里沙障锁住流沙,再梯次推进植树。天道酬勤,“三战”告捷,树苗成活率超80%,昔日“狼窝”终被绿色降服。这份与风沙搏斗的坚韧,也成为他日后践行“两山”理念最深厚的底色。
产业聚“能”绿荫生金山:“三战狼窝沙”告捷,绿色在毛乌素南缘牢牢扎下了根。然而,石光银的脚步并未停歇,望着成活的树林,石光银敏锐地意识到,治沙不仅是生态保卫战,更是民生攻坚战、发展持久战。要让乡亲们真正在绿起来的地方富起来,光有林子还不够。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为何说治沙造林还要治穷致富,把沙治住了,老百姓要效益,就要扶贫、移民,这就是治沙、造林、扶贫三者结合起来。
于是,石光银转变思路,创新“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将白于山区50户特困户整户搬迁至治理好的沙地,建起“十里沙移民新村”。统一盖房、划地、配农具,让迁出的乡亲们在绿洲上安心扎根。林海初成,如何让绿色生金,石光银带领群众向林下要效益,因地制宜兴办起肉牛牧场、饲料厂、育苗基地、马铃薯基地、辣椒种植等实体,并持续管护5万亩生态林。一个个产业在曾经的“沙窝窝”里冒了出来,乡亲们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
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村民韩恒民:绿化好起来沙地就利用起来了,可以种辣椒、土豆等蔬菜,就成了产粮基地了,种下经济作物可以卖钱。
看着初具规模的产业,石光银想得更远,没有一条畅通的路,这些金果子就永远走不出沙地。于是,他个人垫资500多万元,修通35公里“致富路”,将希望与市场紧紧相连。二十年间,石光银直接带动300多户、1000多人稳定脱贫,用黄沙地结出的金果实,实践着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
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村民韩恒民:以前沙尘大,刮风连路也看不见,现在油路通到了家门口,一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老百姓富裕起来都奔小康生活了。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现在人均收入保守2万多元,老百姓富了,治沙效果跟生态效益就来了,这就是金山银山。
科技赋能接力向未来:站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石光银的目光更加长远。他深知,守护和发展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代代相传。看着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与这些新工具、新方法,石光银眼中满是希望。更让他欣慰的是血脉的传承。他的孙子石健阳,是林业院校毕业的第三代治沙人,现在已稳稳地接过治沙接力棒。
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健阳:我们“沙三代”现在要干的就是把过去的粗犷治沙,彻底改变成科技治沙、精准治沙,我们现在完全实现机械化造林,现在巡林用无人机巡,防火通道也修起来了,林地里面安装了遥感摄像头,可以去很好地管护林地。我们回来以后对土壤,对新的树种进行调整。
林场里,从传统的“草方格锁沙”“滴灌保苗”,到如今“无人机巡查”“近自然修复技术”的应用,科技的力量让守护绿色更加智慧。一年又一年,毛乌素这片治理成功的沙地,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的生态研究团队。他们将这里当作课堂与实验室,探索着未来生态治理的更多可能。
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健阳:治沙的初心就是让群众生活更好,让生态更美。我们“沙三代”就是一代接一代继续把这个使命完成,不敢让二次沙漠化,我们要像钉子一样扎在这里,保护毛乌素的生态安全。
如今,毛乌素沙地绿进沙退,8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是生机盎然。这份厚重的绿色年轮,刻着石光银们对家园的深情守护,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扎根实践。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树大了,我也老了,人活一辈子是短暂的,一辈子干成一件事很不容易。我一辈子只干“治沙”一件事,我活到老,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记者手记:夕阳为广袤的林海镀上金边。石光银与孙子并肩而行,脚下是层层落叶,耳畔是阵阵松涛。松涛如诉,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沙漠不会忘记那些种树人的名字,大地也正以日渐丰厚的生机,回报着这份执着。毛乌素沙地的绿色年轮,在“两山”理念的照耀下,正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坚定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