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白云村党支部坚持将文明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党建+”模式激活文明细胞,积极探索文明创建与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性、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成功培育了崇德向善、和谐宜居的文明新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2024年,白云村获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等荣誉,一幅“民风淳、环境美、人心齐、气象新”的文明乡村画卷正生动展现。
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文明思想根基。
理论铸魂强信念。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引导村民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示范树标杆。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典型”等评选活动,精心绘制“好人好事”文化墙,大力宣传“身边榜样”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方式,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红色基因永传承。建成400平方米党性教育基地与村史馆,陈列历史老物件、图文影像,系统展示村庄发展变迁和奋斗历程,将其打造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乡愁记忆、激发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
深化文明实践,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一约四会”促自治。结合村情民意修订完善《白云村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推选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村民担任成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抵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陋习,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文明新风。
志愿服务暖人心。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常态化组织村医健康义诊、政策法规宣讲、关爱孤寡老人、民俗节庆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传递社会温暖,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孝老敬老扬美德。高标准建设村幸福院,为独居老人及60岁以上长者提供每日三餐十元营养配餐,逢年过节组织集体用餐等活动,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落到实处,成为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生动实践。
美化人居环境,涵养文明生态底蕴。
环境整治焕新颜。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创建的基础工程,秉持“五个不”原则,扎实开展“一改造、两整治、三拆除、三提升”行动。动员村民主动参与拆除乱搭乱建、清理房前屋后“三堆”、整治卫生死角,共同建设干净整洁家园。
美丽庭院创示范。创新推行“周评比、月晾晒、季表彰”的美丽庭院创建长效机制。通过持续评选“洁净有序户”、“美丽庭院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激发村民“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主人翁意识,将爱美护美的文明习惯融入日常。
生态宜居展画卷。如今的村庄,青砖黛瓦与繁花绿树相映成趣,整洁的道路、优美的庭院、清新的空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成为文明创建最直观的成果展示。
丰富文化生活,滋养文明精神沃土。
阵地融合强功能。系统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整合升级,打造集思想引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使之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文明“大舞台”。
文化活动聚人心。联合多方力量,精心组织“追寻红色印记,见证乡村巨变”主题党日、“乡村年味大联欢”、“民俗文化节”、“元宵社火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乡村的向心力。
文旅融合塑品牌。在深挖银盘梁红色文化、黄龙洞唐代文化、贵子沟生态文化、白云湖休闲文化的基础上,将文明元素(如诚信经营、热情好客、保护环境)融入乡村旅游发展。通过统一农家乐服务标准、提升从业人员文明素养,打造有文化底蕴、有文明温度的乡村旅游品牌,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白云村的文明魅力。
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白云村文明创建结出累累硕果。淳朴向善的民风、整洁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有效参与的治理,共同绘就了新时代文明乡村的幸福图景。白云村,这颗闪耀着文明之光的乡村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更高目标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