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一拉,梆子一响,吼段秦腔心敞亮!”在富平县东方一品小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一支由退休居民自发组建的秦腔自乐班,正以饱满的热情为邻里带来免费演出,成为社区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怀德生日会表演(本文图片来自富平县东华街道温泉社区)
一把板胡“拉”出邻里情
秦腔自乐班的发起人、63岁的李小妮曾是富平县人大的一名干部。“闲不住,就想找几个知音唱两段。”她在温泉社区微信群随口一句“谁爱唱秦腔?可以联系一下”,没想到一呼百应,当天就有好几位老戏迷联系了李小妮。大家自带乐器和板凳,如今的队伍已壮大到60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55岁,吹拉弹唱行当齐全,生旦净丑角色兼备。
这支秦腔自乐班的成员平均年龄65岁,大家因对秦腔的热爱走到一起。从最初三五人在家中“切磋”,到如今固定每周两次在小区四号楼地下室开展志愿服务演出,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擅长演唱的“老戏骨”,还有负责板胡、二胡、锣鼓等伴奏的“老行家”。
演奏现场
志愿服务“唱”出大舞台
秦腔自乐班定位清晰:非营利性,志愿服务。他们的活动完全向社区居民开放。每周两次的固定活动日,既是成员们的排练切磋,也是一场小型的秦腔欣赏会。感兴趣的居民随时可以来听、来看,甚至上台亮一嗓子。《三滴血》《周仁回府》《火焰驹》等经典选段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逢年过节,秦腔自乐班更是忙碌。他们精心编排节目,在温泉社区举办的元宵、端午、重阳等节庆活动中义务演出,为节日增添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欢乐氛围。一声声熟悉的秦腔,唤起了老人们的记忆,送上了精神慰藉,场面常常温馨感人。
银发余热“奏”出新篇章
秦声不老,余音绕梁。对于秦腔自乐班的成员而言,参与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归属感。
“以前退休在家,总觉得空落落的。现在好了,每周都盼着和大家一起唱戏、聊天,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感觉越活越年轻了!”主唱之一的李小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退休了没事干,能把爱好变成服务,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邻里带来快乐,让秦腔这门老艺术在社区里传承下去,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退休生活过得有价值!”负责板胡的张俊峰说道。
如今,秦腔自乐班成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结交朋友、排解寂寞、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动诠释。
社区支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温泉社区对秦腔自乐班的发展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在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以及小区物业的共同努力下,将小区四号楼地下室改造成“排练厅”,并规定每周一、周四12:30~16:00为活动时间。除了提供固定活动场所以外,帮助协调资源及活动演出机会,并将秦腔自乐班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点进行宣传推广。
秦腔自乐班是社区文化自治和志愿服务的优秀典型,他们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弘扬了邻里互助、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有效促进了社区和谐。他们的活力与热情,是社区宝贵的财富。
如今,温泉社区的秦腔自乐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那悠扬的秦韵,不仅是古老艺术的回响,更是一群银发志愿者服务社区、热爱生活的生动乐章,同时也拉近了邻里距离,让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得以传承,成为社区凝聚人心、传递温暖的重要纽带,温暖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