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村位于孙塬镇人民政府东南部,下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453户1541人。近年来,文昌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作用,探索了一条德治为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椒”香立德,厚植文明乡风
村规护航,文明生根抽芽。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围绕移风易俗、婚丧嫁娶等群众最关心、关注的事情,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依规制定“接地气”、有生机、易落实的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对村里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协商,接受村民监督,实现集体的事群众办、群众的事组织办、违规违约大家管。
民事民议,新风绽放枝头。为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文昌落地,村“两委”商议设立“老赵说事”工作室,由有着15年基层调解经验的村干部赵安利担任说事员,将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辈和乡贤能人纳入调解队伍,共同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开辟了基层民主协商的新路径。2025年以来,全村化解矛盾10余起,均达成和解,化解率达100%,解决群众诉求4件,至今无一起越级上访案件。现在的文昌村,“有事找老赵,肯定能解决”已成为村民的口头禅。
文化惠民,催生满园芬芳。文昌村充分利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汇演、公益电影、送戏下乡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潜移默化转变群众观念。在春节、“二月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走马、秧歌等中华传统文化表演为基础,结合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弘扬新风正气。
“椒”暖桑梓,弘扬优良家风
以德润心,“驱寒暖胃”。文昌村共有70周岁以上的老人135名,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42名,为彰显“长寿村”的民风民情,实施“情暖文昌 温情陪伴”公益项目。每年重阳节前后,文昌村联合帮扶部门为本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祝寿庆贺过集体生日、举办文艺表演联欢会。针对老年群体需求,每月定期组织志愿者到村内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家中闲聊家常、打扫卫生,关心老人近期生活状况。定期联系镇卫生院免费开展体检、理疗等志愿服务,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体检,同时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反诈防骗、养老政策咨询等宣传活动。
以德治家,“行气活血”。坚持每年举办“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大孝子”评选表彰活动,突出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树立先进学习榜样,传递争星光荣的导向,孝老爱亲、以礼待人等传统美德在文昌蔚然成风。同时,村党支部每季度举办道德讲堂,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新风尚。
以德育人,“温中通络”。为鼓励优秀学子奋发图强,推动发扬崇学、尚学、勤学的乡风民俗,每年开学季,文昌村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生活困难的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有效减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累计发放助学金45人3.6万元。
“椒”红致富,引领乡村振兴
凝聚人心促合力。村上组建了理论宣讲、文明劝导、乡村新风、清洁家园、孝老爱亲等5支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培训、环境整治、文化娱乐等活动。通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文化振兴这个“软实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硬实力”,让文明乡风带动村中产业进入良性发展新阶段。
转变观念促创新。鲜艳麻香的“文昌花椒”2017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文昌人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大部分花椒被贩子按照原材料收走,群众收入空间低,致富效果有限。村“两委”对村情深入研究,决定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镇村干部跑项目、争资金,建设花椒示范园,引进渗灌技术,解决因干旱等导致的系列问题。村集体申报“椒昌岭塬”商标,推动文昌花椒走向市场化、品牌化。驻村工作队通过线上乡村振兴助农销售平台,线下联系企业、机关单位等多种渠道帮助销售,引导村民从各自经营到共同发展,打赢了产业振兴的主动仗。
整合企业促发展。文昌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之基,依靠本村花椒产业转型升级,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村集体企业,建设花椒加工厂一座,采购了烘干机、筛选机等设备,集中收购村内花椒,统一包装、对外销售,集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如今,“花椒”产业走出了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的困局,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1.8万元。
文昌村以“椒”为媒,将德治之“魂”、敬老之“情”、产业之“实”紧密融合,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如今的文昌村,椒香四溢,产业兴、民风淳、邻里和、老人安,一幅充满生机与温情的现代乡村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我们将继续深耕“椒”文化,激发内生动力,让“椒”香之韵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历久弥新!(来源:耀州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