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泾阳沃土
贤能筑梦兴邦
泾阳人才风采录
县人社局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泾阳人才风采录”专栏,陆续推出涌现在我县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先进事迹,以此唱响“人才强县”主旋律,弘扬干事创业正能量,激发干部群众新活力。
一起来认识
扎根田野二十年 一心只为菜农富
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翁爱群
▼
在泾阳县各镇的蔬菜大棚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翁爱群。二十多年来,她带着“为民服务,提产助农”的初心,用精湛的专业技术给菜农当“智囊”,帮泾阳的蔬菜声名远扬。
大棚里的“好专家”
用技术解决种菜难题
对翁爱群而言,蔬菜大棚就是她的主战场,农民的需求就是她攻关的方向。她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成功推出番茄宜机化栽培模式,还琢磨出调整种植疏密搭配、精准浇水施肥的“三改一提”好方法(改造旧棚、改良土壤、多用机器、水肥精准浇灌)。这些新法子实实在在帮菜农省了力气,也省了水肥钱。为了找到最适合泾阳的好种子,她在地里做了无数次的对比试验,精心筛选出8个适合本地不同季节种植的优良番茄品种,同时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品种5类50多个,让泾阳的菜篮子更加丰富多样。如今,这些良种已经在泾阳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了十万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为她赢得了像陕西省技术推广一等奖、杨凌农高会后稷奖这样的荣誉,但她更看重的是,是这些技术真真切切让乡亲们种菜变得更轻松、更赚钱了。
乡亲们的“好老师”
把技术送到家门口
翁爱群心里很清楚,技术研究得再好,农民朋友真正学会了、用上了才算数。所以,她不光自己埋头搞研究,更热心地当起了大家的“好老师”。作为县里蔬菜专家工作站的主要成员,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手把手地带出了31名扎根在基层的农技骨干,为乡村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队”。她带着技术人员分片包干,直接进村下田,在地头现场教农民怎么干最科学、最有效。这些年,她前前后后办了50多期培训班,通过这些学员的传帮带,让14000名菜农学会了种菜的新方法、新知识;发放的三万多份通俗易懂的技术明白纸,成了农民手边随翻随看的“种菜宝典”。她的手机号码对全县很多菜农来说就是一条“解难热线”。正是这份扎根田间、服务乡亲的热忱,让她成为咸阳市蔬菜科技服务团的核心成员和产业链指导老师。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带着大家建品牌闯市场
翁爱群深知,技术让菜种好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好菜卖上好价钱,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她开始想办法,带着大家给泾阳蔬菜“挣名气”“创牌子”。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她领着技术员深入一线帮忙规划,指导全县新建了8个面积都在百亩以上的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还建起了2个专业育苗点和1座现代化的育苗工厂,为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乡亲们有了更多增收的好门路。同时她深知品牌的力量,和团队一起下大力气,积极开展“泾阳西红柿”地理标志申请工作 ,“奋斗柿”“柿愿”等6个泾阳本地西红柿品牌,成功入选了陕西省的农业品牌目录;更令人振奋的是,“泾阳西红柿”这个区域品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同时,在她的推动下,泾阳县还有8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14个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这些闪亮的“硬牌子”和“金名片”,让泾阳蔬菜在市场上的名气越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翁爱群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她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多年来,她先后获得了“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首届陕西农业青年科技奖”“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咸阳市优秀科普工作者”以及“泾阳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沉甸甸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映照着她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最深沉的热爱与不变的初心。
20多年来,翁爱群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泾阳的蔬菜产业。她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汗水洒满座座大棚。她用科技的智慧点亮了菜农的希望,用不懈的奋斗助推着产业的升级。在泾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翁爱群的故事,正是“科技兴农、产业富民”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