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当兵变”策源地、红军长征过境地,凤县依托15处省级革命文物资源,构建起“红色旅游 + 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模式,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640元、17117元,连续三年实现稳步增长。
红色景区集群崛起,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凤县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打造“重走红军路”“航天精神传承”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凤县革命纪念馆通过展陈升级跻身国家3A级景区,馆内“两当兵变”主题展厅以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二期工程建成航天主题研学基地,年吸引青少年研学团队50余批次,带动周边村民开办航天主题民宿20余家。
在红色景区辐射下,凤州村、张家窑村等5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串点成线,形成“红色研学 + 生态观光” 旅游带。游客可沿 “红军长征过境线” 徒步穿越秦岭,在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乘坐复古小火车,感受“三线建设”精神。2024年秋季 “村晚”活动期间,三条红叶观赏环线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带动沿线农家乐收入增长30%。红色文化浸润乡村,提振精神文明风貌。
据了解,全县8个镇组建 “红色轻骑兵” 宣讲队,将革命故事转化为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十四五”期间开展“红色故事会”“党史夜校”等活动16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培育出张家窑村“红色文艺宣传队” 等特色文化品牌。凤县革命纪念馆创新 “流动课堂” 模式,把《星火凤州》等红色剧目送到偏远山村,让 “艰苦奋斗”“劳动致富” 成为村民共识。
依托9个镇党校和7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凤县打造 “红色教育促振兴” 平台。双石铺镇兴隆场村通过 “红色文化墙”“村史展览馆” 建设,将红色基因融入村规民约,获评省级 “千万工程” 示范村,乡村旅游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60%以上。红色经济赋能民生,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红色旅游带来的旺盛人气,催生了“景区 + 农户” 的富民模式。凤州镇村民依托革命纪念馆开发 “红军餐” 系列美食,河口镇群众将花椒、林麝产品包装成 “红色伴手礼”,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群众收入不断增长。全县累计开展烹饪、电商等技能培训6000余人次,培育出 “凤县麝工”“椒果匠” 等11个特色劳务品牌,带动1.3万人嵌入产业链就业。
航天六院旧址所在地,通过“红色景区 + 康养基地”模式,发展出药膳民宿、军工主题餐厅等新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0年的1.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1万元。2024年,凤县红色旅游直接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7500万元,乡村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真正实现 “红资源” 转化为 “金效益”。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绘就全域振兴画卷。
凤县将红色基因与生态优势深度融合,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康养” 四季旅游品牌。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等景区推出 “红色研学 + 森林疗愈” 套餐,2024年接待康养游客超20万人次,获评“美丽中国・旅居康养名县”。羌族艺术团创作的《凤飞羌舞》巡演西安、重庆等地,成为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
如今的凤县,红色景区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革命精神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座镶嵌在秦岭深处的红色明珠,正以昂扬姿态续写“红绿相映” 的振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