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旅资源普查 千河古称汧水,为渭河左岸一级支流,是周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仰韶文化遗址、秦汉时期的关隘遗迹,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通道,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明和边塞文化。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石庙梁,从陇县唐家河入陕西省宝鸡市境,经陇县、千阳、凤翔、陈仓区等4个县(区),于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嘴村底店汇入渭河。

千河流域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15′~107°15′,北纬34°20′~35°15′之间,流域西北接甘肃省天水、平凉两市,南至渭河宝鸡市区北岸。南北长138km,东西宽约50km。千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西边缘。境内关山山脉和千山山脉对峙,中部为山间断陷盆地,千河横贯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550~2428m。区域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丘、梁、峁、塬、川皆有。流域平面呈扇叶状,上游流域呈羽扇形,两岸支流基本对称分布;中下游流域呈东西窄,南北长的条带状。上游流域属于土石山区,林木茂盛,植被良好;中游为黄土残塬沟壑区,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下游为黄土川台原区,水土流失不大。流域内土地肥美、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千湖湿地、千湖水利风景区、陕西千渭之会国家湿地、龙门洞森林公园、关山森林公园和西武当以及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



千湖湿地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的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陕西唯一经国家林业局授牌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有湿地鸟类14目24科81种,水禽41种,雁鸭类种类数量约30万只左右。每年冬季在此栖息的有雁、鸭、鹭等多种鸟类,其中包括朱鹮、黑鹳、中华秋沙鸭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天鹅、鸳鸯等2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千湖水利风景区地处宝鸡市近郊,属于城郊湖泊型水利风景区,依托大(Ⅱ)型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而建,其水域面积达17.75平方公里,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二级以上。其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工程建筑,景区内千河两岸峰峦林立、林茂谷幽,自然景致绮丽。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炎黄文化和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横穿其中,遗迹众多,因其舒适的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拥有“天然氧吧”“养生天堂”的美誉,还是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驿站,特别是朱鹮在陕西省重要的栖息地和繁育地。荣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堪称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野营、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陕西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属于国家级湿地公园,地处渭河、千河、金陵河三水交汇之处,是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科研教育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陕西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南北长17000米,东西宽7000米,总面积18640000平方米,其中湿地面积高达12661600平方米,湿地率达67.2%,远高于全国湿地平均水平。千渭之会国家湿地作为关中平原西部的“生态肾”,通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区域小气候,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汧渭之会”曾是秦人东迁所建的一个重要都邑,《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述的就是当时这一带湿地景色。
组成成分:
千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多暴雨,山区气温低于河谷川道,西北部气温低于东南部。多年平均气温10.8℃,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19.9℃。最大冻土层深度0.4米。年日照时数2037.8~2108.8小时。不低于10℃的年积温变幅为2870℃~3240℃,无霜期158~199天。气压冬高夏低,年平均气压913百帕,平均风速1.6~2.0秒米。流域年水面蒸发量1250毫米,年植被蒸发量在814.3~922.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69%~71%。
经土壤普查,千河流域土壤有8个土类、15个亚类,26个土属,76个土种。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红土、紫色土、褐土、淤土、潮土、沼泽土。
千河流域植被有山地植被和滩地植被两种类型。山地植被主要为山地灌丛和山地次生草甸。山地灌丛有狼牙刺(白刺花)灌丛、荆条灌丛、构树灌丛、迎春花灌丛、酸枣灌丛;山地次生草甸有白茅群落、白羊草群落、大披针苔草群落、土麦冬群落、二色补血草群落、野菊群落和鹅观草群落等7个群落。千河流域滩地植被类型主要据记载和调查,主要有杠柳灌丛、眼子菜属植物群落、芦苇群落、香蒲群落、水莎草群落、狗牙根群落、水蓼群落、马唐群落、齿果酸模群落、荩草群落、佛子茅群落、薄荷群扯根菜群落、莎草群落、荻群落、葎草群落、问荆群落。千河流域还栽培了大量的人工林,主要是旱柳林、杨树林(加拿大杨、毛白杨),刺槐林,侧柏林;它们在千河湿地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栽培了大量的绿化树种,主要有银杏、雪松、红叶李、正木卫矛、臭椿、柿树、中槐、油松、栾树、丁香、垂柳、石楠、龙柏、红瑞木、锦带花、紫微、七叶树、圆柏等。

千河流域特别是千湖湿地是各种候鸟理想的越冬地,也是候鸟内陆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根据2012年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07种,隶属12目35科70属107种,占陕西省鸟类总种数(456种)的23.47%。每年冬季有雁、鸭、鹭等多种湿地鸟类约30万只在此栖息和逗留,其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如大天鹅、鸳鸯、灰鹤等,有省级重点保护并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如白鹭、豆雁、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赤膀鸭等数十种。


规模与体量:
千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为渭河左岸一级支流,干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千河干流总长152.8km,流域面积3493.9km2,河道平均比降为5.8‰。其中宝鸡市境内干流长129.6km,流域面积3272km2。千河流域支流众多,在市境内接纳大小支流63条,其中陇县49条,千阳县14条。上游两岸支流多基本对称分布,中游段干流偏向右岸,支流左岸多右岸少,下游主流单一,支流甚少。在众多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5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共14条,其中面积大于100km2的有7条。各支流的特点是:右岸支流多发源于石质山区,流域植被较好,水流含沙量小,大多为清水河流,但河床比降陡,水流湍急,推移量大。左岸支流源于黄土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水流含沙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