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柏油马路被烈日炙烤得发烫,当空调房里的冷气让人愈发慵懒,我踏上了前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程。这里,秦直道的车辙印仍在诉说千年往事,马刨泉的清冽依然叮咚作响,松海的涛声是自然最纯粹的乐章。在这个被热浪包围的季节里,石门山以它独有的清凉与厚重,为我展开了一幅穿越时空的清凉画卷。

踏上秦直道,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低语。这条由秦始皇下令修建的军事要道,曾是连接关中与北方的动脉,如今虽已褪去战马嘶鸣、战车轰隆的喧嚣,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完整。我蹲下身,指尖轻抚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面,感受着两千年前的工匠们一凿一斧留下的温度。阳光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落,在石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似乎看见一队队戍边将士正沿着这条道路匆匆北去,他们的铁甲在阳光下闪烁,脚步声在山谷间回荡。此刻的秦直道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一条时光隧道,让现代人与历史在此刻相遇。微风拂过,带着松涛的凉意,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只留下历史沉淀后的宁静。


马刨泉的清脆声响越来越近。我蹲在泉边,双手捧起一捧泉水,那沁人心脾的凉意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泉眼周围,小石头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石缝间生长着不知名的野草,黄色的、白色的,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相传当年扶苏携30万秦军将士在此修筑秦直道,附近没有水源,将士们无处饮水,口渴难耐,扶苏公子的马奋蹄刨地而得此泉。神话色彩之外,这眼泉水更像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的礼物,千百年来滋养着山间的生灵。掬水洗脸,清凉之感直达心底,旅途的疲惫与夏日的烦热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继续深入山林,便进入了松海的领地。这里的油松高大挺拔,树冠相连,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站在林间小道上,抬头望去,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松针,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宛如金色的雨滴。风起时,松涛阵阵,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低吟浅唱,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交响乐。我索性躺在厚厚的松针上,闭上眼睛,让松香萦绕鼻尖,让涛声洗涤耳膜。这一刻,城市的喧嚣、生活的压力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心跳与松涛的共鸣。松针偶尔落下,痒痒地落在脸上,像是大自然调皮的问候。在这片松海之中,我找到了夏日里最纯粹的清凉与安宁。




登临云林亭,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观景亭,飞檐翘角,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凭栏远眺,整个石门山的景色尽收眼底——层峦叠嶂的青山,蜿蜒曲折的山路,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渭北平原。亭柱上的对联"云开千嶂秀,林静一亭幽"道出了此地的神韵。坐在亭中石凳上小憩,山风拂面,带来远处田野的芬芳。向导告诉我,这里是观赏石门山云海的最佳地点,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无缘得见那"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的奇景。但即便如此,单是这满眼的苍翠与清新的空气,已足够让人心旷神怡。


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攀登渭北平原最高点的烽火台。陡峭的山路考验着每一个登山者的体力与意志,但每一步的艰辛都在登顶的那一刻化为无上的满足。站在烽火台上,极目远眺,四周群山如波浪般起伏,远处渭河如一条银带蜿蜒流淌。这座始建于战国的烽火台,曾是古代军事预警的重要设施,如今虽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却成为了俯瞰山河的绝佳观景台。触摸着那些历经风雨的砖石,我仿佛听见了古代戍卒的号角声,看见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与文明的延续。山风猎猎,吹散了身上的汗水,也吹走了心中的烦忧,只留下登高望远的豪情与畅快。




最后一站是石门关隘石门祈福点。万丈崖壁上镶嵌着一扇天然形成的石门,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门"。站在关隘前,仰望陡峭的山崖,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曾是古代关中通往北方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抚摸着那些斑驳的石门,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面对雄关时的豪情壮志。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石门山时,我踏上了归途。这一天的旅程,从秦直道的历史厚重到马刨泉的自然清凉,从松海的听觉享受云林亭的视觉盛宴,再到烽火台的高度与石门关隘的险峻,石门山以它多样的面貌,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秦风夏韵。在这里,清凉不仅是一种体感温度,更是一种心灵状态——远离喧嚣后的宁静,穿越时空后的从容,登高望远后的豁达。或许,这就是石门山最珍贵的馈赠: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不仅带走了身体的燥热,更带走了心灵的浮躁,留下一片清凉与澄明。
来源:旬邑石门山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