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寻常的农家院落,如今已蜕变为生机勃勃的“增收聚宝盆”——党员带头扎根小院拓新路,巧妇指尖生花制作手工艺品,废弃窑洞升级改造焕新颜,变身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房前屋后的闲置地都种上了“摇钱树”……这方寸之间的精彩蝶变,正是鱼河峁镇以“党建红”为引领,创新培育特色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谱写“房前屋后兴产业、方寸之地创增收”的生动篇章。

鱼河峁镇村民的干净庭院
记者走进鱼河峁镇岔上村村民叶华家,只见她正坐在干净雅致的庭院里开启直播,向屏幕另一端的网友展示亲手制作的发簪、发冠、琉璃配饰等精美工艺品。身后,藤蔓缠绕的葡萄架下挂满饱满的果实,古色古香的院落布景与手工艺品相映成趣。自家房屋改造成“小院作坊”,闲置空间成了创作与展销的阵地,一双巧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成了家庭增收的“新引擎”,让她的日子过得既充实又红火。

毛线钩织饰品展示
“我之前一直在家里给工厂做衣服,从2022年开始接触手工制作,做一些琉璃配饰,在2023年的时候开始搞庭院经济,用政府补贴的2万块钱投资了好多设备,然后不断扩大规模,给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做一些小饰品,按件计费。同时,我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给大家介绍我的产品,在线下摆摊时,好多人说通过直播专门过来购买我的产品,比起以前一年下来能多收入个三万元左右。”鱼河峁镇岔上村村民叶华说。

叶华在手机直播间展示自己制作的发簪
“小庭院”里藏着“大经济”,鱼河峁镇通过培育汉服琉璃配饰、毛线钩织饰品、盆景栽培等特色作坊经济,让一个个小院“活”了起来,带动超1000户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更具烟火气的“小院餐饮”同样人气旺盛,在鱼河峁村党员谢飞家的餐饮店,记者看到庭院内瓜果蔬菜鲜嫩欲滴,错落有致的小桌椅旁点缀着网红打卡布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前来就餐。舒适宜人的环境、新鲜地道的食材,让小店生意火爆,也用实打实的收益和可复制的经验,为乡亲们树立了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
“我把我自己的院子进行了翻新,改造成了庭院小餐饮,又聘用我村的村民帮厨,给他们增加了收入。我在庭院里种了很多瓜果蔬菜,可以充分供应我的餐饮需求,同时,我还养殖了螃蟹、种植了水稻,收入非常可观,效益不错。”鱼河峁镇鱼河峁村村民谢飞说。

谢飞家的小院餐饮
“一个党员带动一片,一个支部激活一村。”有了谢飞这样的党员带头引路,更多村民主动加入庭院经济的行列。在白家沟村,村民白治库正忙着在家门口采摘油桃,整洁的院落里绿意盎然,院子两侧种满各类时令蔬菜,房前屋后瓜果飘香,一幅“庭院有景、增收有望”的生机图景扑面而来。
“我家之前都是破旧的窑洞,院子外种的地都比较散乱,在2023年,镇政府给我们搞起了庭院经济,看着周边的邻居都把院里院外整修了,我也翻新了我的窑洞,住的又干净又舒服。我还在院子里种了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农作物,非常丰富,而且在院子外面我也种了5棵桃树,自己吃的同时我还能售卖,增加了收入。”鱼河峁镇白家沟村村民白治库说。

白治库正在庭院外采摘自己种植的油桃
近年来,鱼河峁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赋能”发展思路,锚定“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文旅融合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目标,探索出“划片统一”“农旅融合”“小院盆栽”“因户制宜”“小院餐饮”“小院作坊”六种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庭院、窑洞、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的潜在价值,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全镇庭院经济总产值突破200万元,带动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2000至3000元。如今,120孔废弃窑洞重焕新生,21处“口袋公园”点缀乡间,56位“土专家”从田间地头成长起来。“党员带四邻、能人教乡亲”的氛围日益浓厚,昔日的“方寸之地”正悄然变身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摇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鱼河峁村全貌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重点推进庭院经济‘五融入’工程:首先是融入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培育更多示范片,打造‘庭院经济+集体经济’的样板模式;其次是融入人居环境整治,在美化庭院的同时发展特色种植,让农家庭院既成为‘风景线’又变成‘增收点’;第三是融入旧居改造与厕所革命,重点将废弃窑洞改造为民宿、手工作坊等业态,打造‘窑洞经济示范带’;第四是融入品牌战略,打造‘庭院果园’等特色品牌;最后还要搭上电商快车,培养本地主播,让我们的优质产品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一定能让乡亲们的‘小院子’变成‘金窝窝’,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鱼河峁镇镇长谢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