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坚持把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秉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理念,紧扣猕猴桃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两大主线,创新应用“133”工作法,加快学用融合、产才互促,培育“新农人”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
基本情况
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跨渭河,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7镇1街、86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是全国猕猴桃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占全国七分之一,年产量53.9万吨,年总产值突破60亿元,品牌价值达161.37亿元、位列全国同类第一。近年来,围绕猕猴桃首位产业,相继开展了“十百千”人才计划、眉县猕猴桃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千名直播带货能手培训等人才培养工作,累计培育职业农民3564名,农村经济带头人856名,营销和经济能人1079名。眉县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县等荣誉,2024年被确定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县。
二
主要做法
01
构建一个体系,精准施策稳基础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产业短板、人才缺口“两个清单”,以培养适配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创新开设乡村CEO班与三产融合班,推行“技能+管理+创业”三阶培养体系,通过定制化课程、实践化教学,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打造县域特色人才培育示范样板,学员产业适配率达98%。
02
强化三重保障,织密网络强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深入了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短板和迫切需求,明确培育方向,优选参训学员,精准设置课程,因材施策,为推进学用贯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科学安排顶岗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健全全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眉县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对学用贯通学员给予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学历教育等扶持,落实“五优先”(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政策、优先申报安排中、省、市项目、优先办理农机具补贴、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参与各项荣誉评选)政策保障,织密筑牢了政策保障网。
三是强化师资保障。发挥14所农民田间学校实践教学优势,优选辅导员队伍,联合西农大专家教授,特邀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杰出乡村企业家和中央农广校智库专家,精心打造强大师资阵容。坚持“1+1>2”的结果导向,在“1对5”导师制服务基础上,创新开展“2对10”指导服务,长期跟踪服务并加强创新创业指导,解决学员各类难题320项。
03
创新三项模式,学训赋能促提升
一是跨域联动拓视野。赴汉中、四川、浙江等地进行实训研学活动5期,学习农业企业在运营模式、品牌建设、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学习数智乡村建设、乡村运营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文旅融合等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积极走出去拓视野。
二是强化指导促就业。优选产业特色明显、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作为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指导,推动学用转化落地见效。
三是打造典型抓示范。成功创建“眉县桃把式”市级劳务品牌,培育“桃把式”人才3173名,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化体系,带动劳务输出。加强对学员中示范带动典型的宣传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乡村人才的创业就业,增加联农带农的范围和深度。李琼胜、张召军等一众学员已成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带动2000余人成为乡村产业带头人。
三
取得成效
01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性培育,成功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高度契合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拥有强大新质生产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示范带动全县猕猴桃生产水平提升。刘军斌聚焦产业发展短板,高标准建设设施大棚50余亩,开展猕猴桃枝条粉碎堆沤还田示范,猕猴桃果品品质提升10-15%。目前,全县共建成设施猕猴桃果园近千亩,实施土壤改良25万亩以上,标准化技术管理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农民群众对“四改五提升”、绿色生产等技术知晓率达到95%,全县果园优果率显著提升至80%以上,果园收入增加10%。
02
产业转型加速升级
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更多的学员投身猕猴桃冷藏保鲜、加工销售、农村电商、现代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新业态,并成为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刘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智能化分选车间,带动周边群众开展标准化生产2000余亩,亩增收1500元,同时他还打造了百亩蓝莓观光采摘园,促进三产融合。目前,全县共建成集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为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4个,建成即食库60座,年产即食猕猴桃5万吨以上。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3条,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03
经营理念不断更新
通过学习外地先进发展经营,更多学员升级发展经营理念,30余名学员立足特色产业,盘活资源资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张召军依托南寨村“靠山吃山”的环境优势,组织村内能人发展林下养鸡、苗木组培、香菇种植、艾绒加工、堆漆非遗6类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50万元。目前通过项目带动、经营创收等途径,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4年收益10-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9个,50-100万元的村达到1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个。
04
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通过顶岗实习和创业指导,学员积极领办合作社和自主创业,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持续增收。马红伟作为汤峪村的经济组织负责人,牵头建立了村党支部+农家乐协会+旅行社模式,依托汤峪村美丽休闲乡村的产业基础,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民宿、乡村酒店、乡村宾馆,全村从事旅游服务从业人员870人,年经营收入6700万元。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5户,学员领办合作社达42家,发展电商经营户956户,辐射带动5362户农户户均增收2300元。
四
经验启示
01
产业筑基,锚定方向育新农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只有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专业化、针对性的培育方案,才能确保培育方向不偏航,避免资源错配。
02
实践导航,破解学用两张皮
高素质农民的学习需求源于生产发展的痛点难点,只有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和需求,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现“做中学、学中创”,才能有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提升培育工作转化率。
03
示范领航,激发能力促发展
高素质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应该成为促进产业变革和乡村振兴的“火种”,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示范作用,推进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才能形成雁阵效应,实现由点及面,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