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翻动声里蕴藏着青春的密码,育人初心间萌动着成长的新芽。在“手倦抛书”的时节,北京理工大学“书香大使”实践团走进宝鸡市第一中学,开展主题为“以人为本”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让书香浸润少年心田,让理想在互动中拔节生长。
7月3日下午,书籍推荐《青春万岁》展开。课堂以王蒙的《青春万岁》探索个人的青春成长,围绕郑波和李春两位高中女生的改变、成长展开。课堂在同学们的积极互动中推进,创造性地让孩子们自己来演绎情景剧。“你绝不能只关心分数,不关心灵魂;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大家”“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学生们激情洋溢的台词,不仅成为他们对《青春万岁》最外显的印象,更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青春成长的种子。
正如课堂的主题探索:“青春万岁”,不是因为它永远阳光灿烂,而是因为它允许我们带着毛边生长,允许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最终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音高,发出最真挚、最响亮的声音。在《青春万岁》序诗的朗诵中,这节饱含着青春的欢笑、痛苦、矛盾与进步的阅读推广课迎来了悠扬的下课铃。
与此同时,北理故事宣讲在另一间教室进行。宣讲紧贴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特色,通过两位北京理工大学科学家的事迹解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们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徐更光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炸药专家,课堂通过徐老年少求学、科研定力、人本追求三个方面的小故事,全方位地展示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另一位重点介绍的科学家是延安时期的华寿俊老先生。主讲人引导学生探究延安时期“纸荒”现象的成因,继而引出华老的及时雨——“马兰草造纸”技术。视频展示与学生互动同步,将“纸”这一常见的生活用品赋予国防价值。
“这次北理故事宣讲,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孩子们对科学家的崇敬”实践队成员袁翔说道,“我本来担心关于炸药、造纸的一些化学知识他们不了解,简单带过就行。但是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令我惊讶。炸药大王诺贝尔的故事他们一个个抢着回答。”正如课堂尾声的升华,科学家先辈们的科学精神与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小小接班人。
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实践队开创的励志宣讲在16个班同时进行。针对宝鸡市第一中学学生面临的初三升学压力,实践队以亲身经历为书本,讲述生涯规划、学习方法、人生感悟。“励志宣讲是对学生们的激励,也是一场自我探索”实践队成员陈兴亮感触颇深,“为了回顾我的人生足迹,我找到初中班主任,交谈了四个小时。这是我毕业这么久以后第一次和老师交流,初中时的忧虑、嫌隙现在早已看淡,重温人生路给了我不一样的收获”。宋雅男的经历则更加鲜活:“当走上讲台时,你不会没有话说的。学生们太热情了,我结束前即兴加了一段宣誓,点燃了全场。下课后我被要微信的学弟学妹们包围了”。
不同于在教育资源匮乏、阅读普及率低的地区阅读推广,在教育资源充足、阅读普及率较高的宝鸡第一中学,阅读推广需要更深层次地立足当地学生的真实情境与心灵需求,也就是他们面临的升学压力与精神成长需求,去讲述最能引发共鸣、提供精神支撑的故事。“我们在宝鸡第一中学的励志宣讲,正是这种“以人为本”阅读推广理念的一次成功突破和实践。将我们自身的经历转化为宝贵的推广资源,实现了从‘传递书中他人的故事’到‘分享推广者自身生命故事’的跨越。”实践队队员阳雨洲在总结励志宣讲经验时指出阅读推广的更深刻内涵。
实践队队员们全部出动,1小时45分钟的行程中,阅读推广、北理故事、励志宣讲轮番上阵。此次宝鸡一中之行,书香大使实践团以书为桥,以人为本,让《青春万岁》的朝气唤醒少年的成长自觉,让科学家的故事点燃探索的火种,更以励志宣讲驱散升学的迷茫。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淫雨霏霏终有晴,久违的阳光下,实践队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拍摄合照,与老师、学生们依依惜别。雨后空气中的草木清香混合着校园的翠色生机,镌刻在每个实践队成员的记忆里,沉淀在宝鸡一中学生们的人生道路上。
书页翻动的声响,恰是青春拔节的韵律;人生奔涌的激流,终成洋流挟裹的航道。当书香与青春相遇,当理想与担当共振,这些沐浴在文字里的少年,终将带着今日汲取的力量,以澄澈初心奔赴山海,用扎实学识书写属于他们这代人的翰墨诗篇。而实践团的成员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的育人之旅中,更深悟“读书育人” 的真谛 —— 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在墨香里找到方向,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在青春激荡的时代唱响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