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穿秦灵骨,踏碎陇山冰。钢轨凝忠骨,烽烟照汗青。隧洞吞残日,桥基枕夜星。丰碑无字处,风过似人鸣“。宝天铁路,这一修建于艰苦年代的伟大壮举,无数筑桥烈士用生命铺就的西北交通动脉,其背后的故事至今依然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展馆内的回望:从历史细节中触摸初心
上午时分,雨丝密密地斜织着朦胧的天空,我们书香大使实践团一行人抵达了纪念馆。在队长的带领下踏入展馆,开启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展馆内灯光沉郁,一帧帧照片、一段段文字,无声诉说着上世纪50年代宝天铁路修建的艰辛历程。这是一条自民国以来就开始修建的铁路,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管理混乱,工程质量标准不高,地质灾害严重,宝天铁路通车以后始终事故不断,甚至造成基本瘫痪。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快铁路建设,抓住经济发展命脉,1950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筑路战士,响应国家号召,背着行囊走进秦岭深山,用青春和热血挑战被外国专家称为‘铁路禁区’的宝天线。
展馆里的筑路军,是一支充满信仰的队伍。64军政委王昭在军委会上强调:“过去我们一直扛枪杆子,南征北战,执行着战斗队的任务。今天我们要‘转业’了,要修筑铁路,执行生产队的任务。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家园,要用我们的艰苦奋斗,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啊,从抗日战争走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义的霸凌,让中华儿女过上了幸福和平的生活。这一伙人,我们从战争中走来,眼里充满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迸发出的是拼尽全力修筑铁路的火花。
展馆里的筑路军,是一伙富有创造力的队伍。在施工刚刚启动的初期阶段,他们手中仅握有极为简陋的劳动工具,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辅助。装载泥土完全依赖于铁锹的反复铲挖,挖掘坚硬的岩石则只能依靠洋镐的辛勤敲击。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为了显著提升劳动效率,筑路官兵们积极发扬技术革新的精神,集思广益,勇于创新,成功研制出了轻便平车、空中滑车、吊石机等共计三十多种高效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的诞生,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显著提高了施工进度。在长达153千米的钢轨铺设过程中,这些努力和智慧凝聚成了一笔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为这条铁路的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馆里的筑路军,是一伙坚不可摧的队伍。沉郁的灯光下。几十篇烈士的事迹在展板上闪耀,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每一行文字的下面,都是一个军人的铁血与坚韧,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不屈与忠诚。武云,筑路军的一员,16岁开始随军打仗,解放后又跟随部队修筑宝天铁路。24岁的他在大雨瓢泼的山谷里抢运修路物资连续11个小时,最终累死在了修路的前线上。武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筑路官兵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铁轨铺上了坚固的基石,他们用自己的铁血军魂铸就了钢轨的脊梁。
我们漫步于纪念馆的长廊中,看到一张张黑白的模糊的相片,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仰与怀念,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它们见证了筑路官兵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有的照片中,官兵们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仿佛在诉说着我们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到底的决心;有的照片里,他们围坐在一起,笑容灿烂,展现了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雨幕中的祭奠:用青春的仪式致敬青春
上午10时,参观结束后,我们移步纪念馆广场。此时雨势渐大,豆大的雨点砸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密集声响,却挡不住队伍里挺拔的身姿。广场中央,高12.5米的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碑身正面“宝天铁路英烈永垂不朽”10个鎏金大字在雨雾中依然醒目,背面“千余名烈士长眠于此”的字样,让这群年轻人沉默肃立。庄严肃穆的祭奠献花活动就此开始。
奏唱国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庄严而雄壮的旋律缓缓响起,我们全体成员不约而同地齐刷刷收起了手中的雨伞,任凭那冰凉的雨水无情地打湿我们的头发和衣衫。实践队的队服在雨水的浸泡下逐渐变成了深色,但我们每个人的身姿却依然坚定地挺直了脊梁,仿佛在向这恶劣的天气展示我们的不屈不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激昂而有力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在这歌声中,有人不禁想起了展馆里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地在工地上唱着战歌,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则深情地望着那高耸的纪念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那些英勇的先烈们正微笑着注视着我们这群晚辈,我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和鼓励。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此刻都唱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所有的情感和力量都融入到这歌声中。雨水顺着我们的下颌线不断地滴落,但我们的眼神里却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那是青春的热血与坚定的信仰在碰撞中迸发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默哀三分钟——随着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全场顿时陷入一片肃穆之中。每个人都静静地站立着,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广场上,除了细雨绵绵的滴落声和微风轻拂的沙沙声,再无其他声响,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凝固。在这漫长的三分钟里,许多人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那些为了备战高考而挑灯夜读的深夜,为了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而反复进行的实验,为了投身志愿服务而不辞辛劳的奔波忙碌……然而,与我们相比,那些英勇牺牲的英烈们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了塌方的隧道中、湍急的河岸边。我们的生命在最灿烂的时刻戛然而止,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我们本可以和我们一样,顺利完成学业、步入职场、组建家庭,享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我们却毅然选择了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雨水轻轻地打在同学们的眼镜片上,逐渐凝成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模糊了我们的视线,然而,这份模糊却让心中的敬意愈发显得清晰而深刻。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铭记着这些英雄的名字,我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献花致敬——随着默哀仪式的庄严结束,现场的氛围依然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献花曲》缓缓响起,那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在空气中缓缓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对英烈的无限敬仰与怀念。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脸上写满了庄重与敬意,手捧着洁白如雪的菊花,步伐缓慢而坚定地走向纪念碑。此刻,天空中飘落的细雨轻轻打湿了花束的包装纸,那层透明的塑料纸上逐渐凝结起细密的水珠,晶莹剔透,仿佛是天地间对英烈的默默哀思,无声地表达着对逝去英灵的深切缅怀。然而,这层薄薄的水珠却使得里面的菊花显得更加洁白无瑕,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光辉——这些菊花是我们特意精心挑选的“青春白”品种,不仅色泽纯净,洁白如雪,更象征着与英烈们同样纯粹而热烈的精神风貌。每一朵菊花都承载着对先烈们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的深切缅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追忆与敬仰。代表走到纪念碑前,神情肃穆,他将花轻轻放在碑前,动作轻柔而庄重,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以此表达对先烈们最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怀念。
擦拭墓碑——献花以后,我们带着抹布前去为烈士擦碑。拭去碑上的雨水,的心情无比沉重。每一下擦拭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英魂交流。碑文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清晰,每一个字都镌刻着英烈们不朽的功绩与永恒的荣耀。我们小心翼翼地拂去碑身上的每一滴雨水,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庄严。碑身上的刻痕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牺牲,每一笔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与指引。在擦拭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英烈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阻隔,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这份沉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雨中的沉思:青春的誓言在心中生根
上午11时,细密的雨丝如同无数根银线,在天地间织就一张朦胧的网,将整个纪念广场笼罩其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推移,这场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已悄然接近尾声,可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反而带着几分执拗,像是在以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共同缅怀那些远去的身影。我们整齐地站立在雨幕中,尽管衣衫早已被雨水打湿,却没有一个人挪动脚步,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敬畏与沉思,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广场中央那座巍峨的纪念碑。
纪念碑在蒙蒙雨雾中更显挺拔,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在秦岭脚下。碑身上“宝天铁路英烈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在雨水的反复冲刷下愈发鲜亮,每一笔每一划都似带着千钧之力,穿越七十余载的风雨,清晰地镌刻在世人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串文字,更是一段滚烫历史的浓缩——当年,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怀揣着“让铁路通进大西北”的信念,在悬崖峭壁间开山凿石,在冰天雪地里铺轨架桥,用血肉之躯在秦岭深处筑起了这条贯通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雨水顺着碑面滑落,像是英烈们未曾干涸的汗水,又像是后人忍不住落下的热泪。
雨幕中的祭奠仪式虽已接近尾声,却在我们心中掀起了久久无法平息的波澜。回忆展馆照片轻声诉说着的英烈们的故事——有的人为排除哑炮永远留在了隧道里,有的人为抢修被洪水冲毁的路基被卷入激流,还有的人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坚持施工,最终倒在了铁轨旁——我们的眼眶渐渐湿润,忽然懂得,课本上那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热血牺牲”,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那些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生命,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青春的意义,让这群习惯了城市喧嚣的我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有一种青春,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厚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光。
雨还在下,却仿佛不再冰冷。我们缓缓抬起手,向着纪念碑深深鞠躬,雨水混着泪水从脸颊滑落,滴进脚下的泥土里。他们知道,长眠于秦岭深处的英烈们虽然早已化作青山的一部分,但他们留下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早已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就像此刻穿透雨云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路——它提醒着每一个年轻人,青春的模样或许有千万种,但唯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返程的路上,雨丝依旧纷飞,可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那是英烈精神点燃的信念,指引着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以更坚定的脚步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