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尤其对 5 岁及以下儿童健康威胁较大,了解其相关知识,助力科学预防与应对。
一、传播特点:途径多样,隐匿性强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粪口传播。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或饮用、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都可能感染病毒。
传染源不仅有症状明显的患者,还有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咽部和粪便中含病毒,具有传染性。通常患者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症状表现:警惕轻症,重视重症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 2 - 10 天,平均 3 - 5 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咳嗽、流涕、食欲减退,易被忽视。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疱疹多在舌、颊黏膜和硬腭,疼痛影响进食;手、足部皮疹为红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臀部、膝盖、肘部也会出现。
多数患儿病情轻,属自限性疾病,7 - 10 天症状可缓解,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疤。但少数患儿会发展为重症,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若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三、预防措施:个人、环境、疫苗多管齐下
个人卫生方面,家长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用肥皂或洗手液按 “七步洗手法” 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洁食物。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不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等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家庭和托幼机构要做好环境卫生,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清洁消毒;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孩子衣物、被褥常清洗晾晒。
疫苗接种是重要防线,我国针对肠道病毒 71 型(EV - A71)的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由其引发的手足口病,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 6 月龄 - 5 岁儿童尽早接种,最好 12 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四、治疗与护理:居家观察,及时就医
孩子感染手足口病,若为轻症,无需住院,居家隔离休息并对症治疗即可。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鼓励多喝水,防止脱水;口腔疼痛时,给予温凉、清淡、易消化食物;体温低于 38.5℃,采用物理降温,高于 38.5℃,在医生指导下用退烧药。居家期间,家长密切观察孩子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重症相关症状,立即送医。同时做好隔离,及时消毒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妥善处理粪便,避免病毒传播。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只要掌握传播特点,做好预防、治疗和护理,就能有效降低孩子感染风险,守护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