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蛟氏,生炎帝、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中》记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与雍水合而东。”《辞源》“姜水即岐水,源出岐山。”《大清一统志》“姜氏城在岐山南”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以及吕思勉在《古史辨》中均有考证“姜氏城在今陕西岐山县南”彼处旧有村邑地名曰姜家沟,愚上岐中时,听闻有姜姓华侨来此寻根佚事。杨向奎先生莅岐题字 “岐山者,炎黄子孙之发祥地也。”名符其实。 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转战岐山孔头沟东岸,在赵家台遗址发现了八百多座周代姜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首现姜太公吕尚之名号。姜袭炎帝,周则为黄帝后裔,姬姓。岐山周公庙北庵奉有郊禖殿,郊禖就是女娲,黄帝曾孙帝喾之原妃姜嫄,为神农炎帝第四代传人,曾祭祀郊禖即女娲娘娘时踩到一巨人脚印生子弃曰后稷,是为周人始祖。帝喾另一从妃简狄,也因祭祀郊禖时又险吞玄鸟卵生子契于殷水,故契初以“殷”为姓,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地并另赐“子”姓,契是为殷商始祖。由此滥觞联想到周公庙润德泉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修筑的华版石雕中有一处图案,出自《汉书·尔雅》“兔子曰娩”传言兔子一年可生八窝,一窝八仔,后经文化衍展为人类生育之“分娩”概念,从中亦可以感悟出老虎比兔子凶猛的多,但为什么这世上老虎越来越少,而兔子却越来越多的原因。从润德泉另一处由花卉、峰石、翠竹图案谐音而成的华版石雕以及姜嫄殿残存的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斑驳人影壁画中,又讲述着“华封三祝”的故事,说是三代时期尧帝(唐放勋)巡视华州,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当部落长老率人民以竹叶茂密恭祝尧帝:希望上天保佑您的子孙如此种枝繁叶盛时,尧帝却拒绝了人们的祝福;人民第二次又以花开富贵恭祝尧帝:希望上天保佑您富有四季,岁岁春华秋实时,尧帝仍然拒绝了人们的祝福,当人们第三次再以南山石峰恭祝尧帝:希望上天保佑您健康长寿,福泽绵延时,尧帝竟然又又又拒绝了人们的祝福,对此部落长老与民众都非常不理解,十万龙孙竹叶青,花开富贵万年春,寿比南山不老峰这些难道不都是人人向往的好事吗,为什么您尧帝却要接二连三地拒绝大家的美好祝福呢?据《庄子》中记载,尧帝于是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做出解释:“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言释子孙增多使人也有风险增加的畏惧;富有更会使人患得患失,客观上限制了自由,多事多患,易招惹出潜在祸事,“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嘛;长寿虽好,人皆向往,但若使人久卧病床不能自理,活得既没有尊严,从而又会蒙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都无法用来滋长德行,德在利民,因此我拒绝了你们的祝福。圣人无愧于圣人,境界确实非凡,然世风日下,尧帝的儿子丹朱发明创造围棋,精于算计,在禅让观念占主流的社会气象下却老想着谋逆,造反不成又拉帮结派搞割据,后稷受命流放丹朱于南阳丹水,又攻伐三苗后扶舜(姚重华)上位,至禹(姒文命)时封丹朱至湖北曰房侯,周昭王娶房侯后人房后,生周穆王。《穆天子传》 中不光记载了周太王公亶父的大女儿嫁给长季绰,经营舂山赤乌国,还记载了后来周穆王赴会昆仑天池谓西王母,周人来源于葱岭,与盛产美女与美玉的赤乌同宗,西王母献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隔,如君无死,盼能复来?”穆王答曰:“我归东士,和治诸夏,万民平均,我还见汝,待及三年,将复来此!”
周太王初娶蒙兀族德姬,生泰伯、仲庸,惜其早夭。“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诗经》又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太王率领部族重新出发,从西向东迎着朝阳升起的地方,沿着河水从西往东流淌的方向,迁徙到了岐山,为得到当地姜氏族群的接纳与帮助,不惜做赘婿,娶部落长女太姜,生少子季历,从此开辟出了新的根据地。周人后来的图腾凤凰展翅高翔,就是为记念其部族从西陲翻山逾岭拓土周原的精神象征。周原遗址出土的蚌雕周人头像与中亚人酷似,现陈列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院,可以免费参观,无独有偶,甘肃灵台、北京昌平、湖北随州等地周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制周人头像亦兼有中西亚族群之特征。人们常说中国的猫来自波斯,但《诗经·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记载,说西瓜来自西域,“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似乎也尚存着其古老的记忆。杜预《春秋释例》曰“鲜虞中山,白狄,姬姓。”与杜预同属东晋人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作者范宁,亦言“鲜虞,姬姓,白狄也。”殷商十五万甲骨文中都没有关于前代夏朝的记载,这就很奇怪,关于夏朝的概念无疑是周人引入的,《尚书》、《诗经》等古籍均有周公旦关于“我有夏”之记述,周人自肯为夏朝后裔中的一个分支,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激荡交流中逐渐融合。2001年温家宝总理来岐山调研山村民生保障工作时,他很喜欢《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后来应用到了很多场合。夏的始祖是大禹,《孟子》“禹生石纽,西夷之人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诰》“西邑夏”《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贾谊《新书》“大禹出自西羌”西汉桓宽《盐铁论》“禹出西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无余外传》“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帝王世纪》“禹生石纽,西夷人也。”晋代张华著《博物志•异闻》中费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钱穆《孔子传》“禹出西羌,是也。”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亦述:“三代及三代以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夏禹的禹字,古蜀的蜀字,蜀王蚕丛的蚕字均有“虫”字部者,大蛇也。故夏朝的遗址在三星堆是有可能的,那个铜像大立人手中握持的空洞什物很有可能是大蛇,《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书于战国早期,讲述的是商朝故事,因愚公坚持不懈地移山,最终“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唐代李商隐有诗“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狗尾即兴也来续个貂,华夏神族隐蜀中,通天彻地祭三星。宝杖荡魔戾气尽,铜猛拔蛇异彩生。三星堆青铜人像有笄发人和辫发人之分,在祭祀场景中,笄发人掌握神权,而辫发人则掌握着西地世俗的权力。猜想如果笄发人为外来族,后被辫发人所替,夏会不会有“亚西亚”谐音的这种可能,考古溯源要考虑到古代国家版图中边界盈缩的问题,类似于后世元之蒙古、满之清入主中土的情形,上古历史中因疆界模糊,存在某种自由迁徙可能。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夏之启与商之契以及周之弃(后稷)名字竟然同音?这是因为当时神权尚受遵奉,首领的名字用字可以不同,但发音必须一致,就象咒语一样,据说唯有这样方能天人感应,周人成事后提倡德配天命,只祭祖不祭鬼神,才把从颛顼时候提出的绝地天通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是以民为本的巨大进步!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推演周易八卦,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讲哲理而是看看自己还能否活着出去,如果不能通过周易八卦之预测去解决实际,趋吉避凶,何以让族群信服?大谈其它的道理那都是人吃饱穿暖和之后才折腾的事,若不换位思考,老是站在仓廪实而知礼仪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的紧急情况,有失偏颇。《周易·归妹》卦辞讲商纣王之父帝乙把自己的一个妹妹嫁给了西伯昌即周文王,反过来讲周文王有可能还是商纣王帝辛的姑父,这或许才是商纣王最终没有痛下决心杀害西伯昌的一个原因呢。《尸子》卷下“文王幽於羑里,武王羈於王门”烹杀伯夷考等,都给其心理上造成过何等的惶恐?!《逸周书·武儆解》、《逸周书·小开武解》、《逸周书·大开武解》中均有关于周公旦为其兄长武王发多次解释厄梦的记录,后来周公又在《周礼·春官》中把梦进一步明确归纳为六类: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惧梦。为什么梦境与现实存在相反?因为从现在到未来时空的发展是顺时序行进的,而通过以梦为介质沟通预测,则需要把未来的信息逆向传递回现实,想必此种逻辑或许就是梦与现实相悖感应兼代偿的原因吧。亶献殉祭岐受邑,文囚武羁恩仇易,周公解梦商祀陨,纣伐东夷百祚毕。西周建立后,武王初次分封最高级别的公爵国家中其实是没有其岳父姜太公之齐国,胞弟周公旦之鲁国以及堂兄召公之燕国的,这些封国都属于次一等的侯爵国家,他们只是个人被封公爵身份耳,武王所封的八个公爵国家分别是:焦国,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神农氏后裔。蓟国,遗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附近,黄帝后裔。祝国,位于今山东济南附近,尧帝后裔。陈国,位于今河南省柘城县,舜帝后裔。杞国,位于今河南省杞县,夏禹后裔。宋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由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帝辛的庶兄微子启所建立。虞国,位于今山西平陆,由周太王公亶父次子仲雍的后代虞仲所建立。虢国之东虢位于河南三门峡,西虢在今陕西宝鸡,由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首尾呼应关中,武王的政治胸怀与谋略由此可见一斑。在高屋建瓴的龙鳞瓦,朝天笏檐角构造落成的宫殿里,与西旅献獒,越裳献白雉,肃慎献弓矢一起见证着“股肱臣与麟凤并,元首君如日月明。”武王伐纣,因寡众悬殊过大,起始只是打击了商朝的核心区域,对其周围的诸侯国未敢做出全面洗牌,故初封之鲁国当在河南鲁山,此时山东曲阜尚有奄国存在。钱穆先生根据《国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的记载,认为许、申、吕三国初皆位于今河南地境,推测齐国的初封地当与此三地不远,南阳附近也有可能,因当时山东临淄尚有莱国存在。初封燕国可能在洛阳偃师,时北京尚有北狄、鬼方等国存在,只认黄帝后裔,不认其他。周公东征时三年践奄,二次分封时方命其长子伯禽于曲阜迁建鲁国,姜太公于营丘建齐,召公于北京房山建燕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偃与燕同。《史记》因记录跨度较大,没有讲到前面这个过程也属正常。西汉刘向《说苑·贵德》记载,武王灭商之后,询问群臣该如何处置殷商贵族,姜太公曰:“我听说喜爱一个人,连他屋顶上的乌鸦都喜欢,爱乌及屋;若讨厌一个人,连他家的篱笆都憎恨想要坼除,那么就把他们都斩草除根,以免后患吧!”周公旦则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提出营建洛邑允殷人自治,其他族群人口则分给各诸侯国化解,依同姓不婚原则,通过商周通婚培育共同的后代加以解决。《荀子·非相》曰“文王长,周公短,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班固著作《白虎通义·圣人表象篇》亦云“周公背偻,是为强俊。”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更为宽泛“黄帝龙颜,帝喾骈齿,仓颉四目,尧眉八彩,舜日重瞳,禹耳三漏,皋陶马口,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孔子反羽。”人不可貌相,有一缺必有一独,周公旦制礼作乐,一张一弛,如同油门与刹车,都是为了保证运行安全,失道德而后仁义,失仁义而后礼乐,这已经成了违犯九刑之前的最后一道阻拦索,当然人开车也不能光看后视镜。“立嫡不立长,立贵不立贤”是为了杜绝骨肉相残,侧重于制度建设。《礼记》之弓韣礼用箭与箭袋,隐喻父与母,用弓与箭则阐述着父与子的关系。如果战鼓真如传说乃黄帝剥蚩尤皮制成,那么为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之乐,有可能就是现在的西岐转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尤其后一句直指人心该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呵!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可能也产生于岐山之南,东汉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认为周南、召南均在岐山之阳,为周公、召公早期采邑地的南面,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赞成此说,范文澜《中国通史稿》也有相关引证。忽见《清华简》中居然有周人的开方运算,脑洞大开,看来我们对先人的了解还是不够多呀。
所谓西周、东周或春秋、战国这些概念都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给主观划分出来的,你若问孔子他会毫无疑问的认为自己与周公旦同为周朝,前后而矣。孔子子姓,先祖乃商朝王室贵胄微子启之弟微仲衍,试想如果当初武王采纳了姜太公针对商朝贵族的杀伐斩绝之策,哪还有后来的孔圣人?故孔子“梦见周公”首当其冲是感念周公于己族兴灭继绝上的恩德才对,至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倒在其次。对周文化的核心理解也应该放在分封制的自治与创新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联邦制,那时诸侯国的国君们除过天子更替,重大祭祀与共御侵略以防外侮之外是不用每年朝觐天子的,其大多时候重心都集中在自身的全方位长期建设行为中,相对自由是一切创造创新的前提条件,对内则“官不扰民民自富”这便是江山鼎盛八百载,礼乐钟鸣三千年根本原由之所在。维护集权等级制那是五百年后的儒家文化,二者究竟还是有所区别,现代人用自己当下的思维研究三千年前的周文化,理解偏差相去甚远不说,就带最简单的文字表述错误到处都再所难免,周文明的外在表现绝非磕头作揖所能当为,即使是后来维护等级秩序的儒家,其经典《春秋繁露》中也体现着某种人格上的平等,如对三纲五常的完整记载曰“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孟子更为鲜明地表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曲阜地名与岐山周公庙之古称卷阿意思同,卷阿是周公旦初封之采邑地,其与召公分陕而治后,此地当归属召公所有,凡说周公旦晚年再回来隐居于此是没有依据且在道理上讲不通的,周公旦大冢宰晚年怎么可能在召公的封地内养老?《史记·鲁周公世家》明确记载周公老于丰,病,将殁。就连《诗经》中《卷阿》这首诗都是召公当年在此接待周成王优游伴奂时所写。见过乾隆年间手绘版的陕西地图一张,陕北与陕南各处的凤凰山地名与周公庙北坡凤皇山竟存在一字千金之差,就是2004年以来各大媒体报道“周王陵惊现岐山”这个石破天惊的地方。
除却尹伊无此才,四海舟车仰君来,
先圣一逝风流歇,诗书寂寞天柱折。
三霄摆阵河裂尽,吕望回鞭宇彩生,
昔闻罡煞绝黄堆,从此诸神隐岐北。
曙光一箭又斜阳,紫炉拔烟氤氲长,
袪病衣顾庙山蔓,香裱焚断精怪债。
牧执牛角侃星宿,妪搂孙颊忆儿曾,
黔叟罢钓吼秦腔,波仙邀我对花枪。
六十若允放归去,墙外许邻麦草香。
武王伐纣诛杀商将恶来,数年后周公东征,于海边又斩获恶来之父飞廉,恐有遗患,遂迁其族自山东西去甘肃清水,恶来五世孙非子,应召于千渭之会养战马拓疆有功,后被周孝王封秦邑至甘肃天水,六百年后秦奋六世之余烈旋又灭周。殷商尚白为金德,周人尚赤为火德,火克金周灭商,秦人尚玄为水德,水克火秦灭周,冥冥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回环照应,就像当初商朝没有被推翻取代之前,周武王拔刀相向要杀拦路的伯夷、叔齐时,姜子牙极力阻止,成全了他们“不食周粟”的美名。但后来当姜太公迁建齐国于营丘,在彻底击败了莱国军队威震四方时却非得处死仁义司寇营汤,杀害了贤士狂矞、华士等令百姓畏惧,同样是隐士,同样是对待周朝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因时过境迁,处理手段迥异,解决问题的人似乎又制造出了新的问题,周期率何解?姜太公于周朝建立功劳何其之大,然周武王的八世孙周夷王却鼎烹了姜太公的四世孙齐哀公,理由大不过立威而已!西汉焦延寿《易林》之临卦曰“岐周海隅,独乐无忧,可以避难,全身保财。”今驱车登古塬,瞭望《战国策·秦策一》中描述的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亦有“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然畿内今年却不同以往,数月无甘霖降雨来,天象至旱,已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遂撰《乙巳祈雨文》望芒种或有交接:岂料时雨愆期,方里遭涸,阴阳违调至此,或以灾疹,乡民焦灼霖泽失律甚。如何免受害之继加,当悉有为其旱情续写传统祈雨文者,冀感应诸江湖河海龙种,恤群黎请愿,若能腾云从雨,立得生发,致干支脉通,渎源恒润,救彼苗隳黔首,减损诗中嘉禾,斯玄圣力必可攒赞遍宇焉!望众善男子善女人,为国邑寻济,修真守净,亦遥呼高德大师各建道衢,旛花供养,转读雩风,寄虔心欤云程发韧,上荷通灵,当得彻达庄严境界,蒙垂甘露于天恩,赐涌灵泉以浆地,草木枯萎又欣荣,田社周滋旋复稳,且消疆戚,岁再宁丰,而护神注敬,家门欢乐兮亦福臻无咎也,如是大家定闻喜跃而奉仁行。雨即濯足,天一生水,是经功果不谓称扬矣,礼成则退,伏惟尚飨!
二O二五年五月初六于周公殿
作者简介:王鹏13891791226,男,1977年生,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景区首席讲解,岐山周文化研究会首届副会长;陕西省周易研究会首批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收藏协会会员;世界至德会顾问。曾在《华夏文化》、《中华当代美德诗选》、《世界首届周易高峰论坛文集》、《江南风》、《甘肃当代社会科学》、《中国报道》、《网易》、《华人头条》、《今日头条》等省级以上刊物、网络平台发表论、诗文三十余篇(首),被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秦岭探访》;陕西电视台《开坛》、《西府名俗之饮食文化篇》、无锡电视台《泰伯》、珠海电视台《解梦周公》等栏目邀访。研讲西周文化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周铁农、李铁映,原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娄勤俭等学者型领导的好评,著有《周公庙讲解与凤凰山行吟》、《周公庙与西周文明》、合著《中华文明的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