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晚风习习,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院落会在古城镇各村(社区)热闹开场。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们与村民围坐一堂,听“民声”、议“良策”、话“治理”,这方小小的院落,正成为托起“大民生”的生动场景,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身“当家人”,共同绘就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夜话宣讲接地气,政策知识入民心。“暑假到了,家长们一定要看好孩子,别让他们去河边玩水!”傍晚时分,在红旗村的村道旁,党支部副书记田娟拿着防汛安全告知书,向围坐的乡亲们讲解暑期防溺水要点。像这样的场景,在古城镇各个院落会现场比比皆是,各村(社区)利用傍晚纳凉时段,在文化广场、农家院落开起了院落会。讲政策成了重头戏,不再是照本宣科,镇村干部化身“讲解员”,将最新的医保报销政策、反诈防骗技巧、防汛科普知识等,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以前看宣传册一头雾水,现在坐在院子里听干部掰开揉碎了讲,啥都明白了!”刚听完医保政策讲解的村民老刘感慨道。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政策宣讲院落会120余场次,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真正让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
板凳议事汇民智,群策群力解难题。院落会不仅是宣讲台,更是民意“收集站”和治理“议事厅”。“听民意”是院落会最核心的环节,板凳一围,村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在古城街社区的一场院落会上,居民王大爷率先发言:“美食城旁边的垃圾箱清运能不能再及时点?夏天味道大啊!”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引来一片附和,见此情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五民认真记录,并现场与垃圾清运负责人电话沟通。三天后,不仅社区街道的垃圾清运频次增加了,还同步整治了美食城旁占道经营现象,对各商户的夏季卫生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没想到随口一提,这么快就解决了!”王大爷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据统计,通过院落会,全镇已收集涉及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意见建议46条,其中当场解答或明确解决方案的24条,纳入后续工作计划落实的22条。群众的“金点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现场调解化干戈,矛盾化解在萌芽。邻里纠纷、家长里短,往往是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古城镇巧妙地将院落会打造成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解矛盾”是院落会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在中联村的一场院落会上,村民王大妈倾诉了无人赡养的困境,得知她的两个儿子因矛盾互相推诿,村干部当场请来兄弟俩。在村干部、调解员和乡亲们情理法交融的劝导下,兄弟俩深感愧疚,现场达成赡养协议:承诺轮流接母亲回家照顾,共同负担生活费并定期带母亲体检。“多亏了大家伙儿在场评理!”王大妈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这种“身边人解身边事,小院落化大矛盾”的方式,因其公开、公正、便捷、高效,深受群众信赖。今年以来,通过院落会现场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起,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效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移风易俗树新风,文明新风润乡土。“红白喜事不攀比,厚养薄葬最争气!”——在院落会上讨论通过的新修订村规民约,正成为引领乡村风尚的“风向标”。村民们谈起变化时赞不绝口:“以前呐,谁家要是有个红白事,那排场、那攀比,真是让人又累又愁!现在好了,照着咱大伙儿定的新规矩办,省心省力又省钱。”王村村的老党员董桂生深有体会地说,“上个月我家过事,就按村规置办了几桌家常菜,亲戚们聚在一起拉拉家常,省下的钱买营养品和新衣裳,让孩子们也轻松了!”他的经历,正是新风尚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各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传善行、学善行,着力形成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邻里互助的良好村风民风,如今信步于整洁的村道,不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邻里互助更是蔚然成风,院落会,正日益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沃土”,深深浸润着乡村治理的精神底色。
从政策宣讲的“传声筒”、民意汇聚的“收纳箱”,到矛盾化解的“缓冲带”、文明培育的“播种机”,小小的院落会,让政策讲得透、民声听得见、困难帮得上、矛盾解得开,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米”,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古城镇将持续擦亮“院落会”这一特色品牌,让这方小小的院落,持续释放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能量,绘就更温暖的基层治理新篇。(谢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