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云起处,乡心寄丹凤。作为渭南市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白冰艳老师怀抱着“让教育阳光遍洒三秦”的初心,主动响应教育均衡发展号召,于2024年辞别家乡,将教育理想的种子播撒在丹凤的山水之间。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韧,在帮扶路上书写着“陕地同心、育人为本”的动人篇章。
当教育“组团式帮扶”的号召响起,白冰艳也面临取舍—丈夫常年驻守工程一线,10岁的孩子正需陪伴,家中还有年迈的公公需要照料,但她毅然选择支教丹凤,让教育初心在秦岭脚下扎根。
到丹凤中学后,白冰艳老师接手的班级近半数学生基础薄弱,课堂走神、犯困现象频发。她深知,要唤醒求知欲,先要点燃“心火”。
为让地理课“活”起来,她遍寻教学资源,从秦岭地形到关中气候,精心剪辑视频、制作互动课件,常备课至深夜。课堂上,她既是严师—以专注眼神规范纪律;也是“妈妈老师”—兜里常备糖果,课后与学生边分享边谈心:“你画的等高线图很工整,加些颜色会更棒!”针对学困生,她定制“一对一辅导计划”,从基础概念到答题逻辑,手把手拆解突破。渐渐地,枯燥的地理课变成“探索窗口”,曾经沉默的孩子主动举手,课堂讨论声此起彼伏。她用耐心重新点亮了学生眼中的光。
作为地理骨干教师,白冰艳深知“帮扶重在筑牢根基”。她主动承担县、校示范课,将新教材理念融入《水循环》《农业区位》等课程,毫无保留分享课件、原创试题,整理“地理思维建模法”手册供教师参考。
“新高考需要新课堂。”她牵头组织陕苏地理教研会,推动课堂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主探”,在她带动下,丹中地理组掀起“情境化教学”探索热潮。老师们说,白老师带来的,是育人理念的‘活水’。
青年教师赵婉婷难忘第一次白老师来听课的场景:“我紧张忘词,她却掏出笔记记录,细到板书配色都给了建议。”作为指导教师,白冰艳每周雷打不动听3节课,从导入设计到作业批改,逐项打磨。在她指导下,赵婉婷的《水循环》课获新教师汇报课二等奖。领奖时,白冰艳在朋友圈写道:“看到年轻老师成长,比自己获奖更高兴。”她用“传帮带”让帮扶火种在丹中教师队伍中传承。
一年半时光,白冰艳老师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所带班级地理成绩位居前列,学生不仅能绘制图表,而且能用地理思维分析生活;她指导的“秦岭地理探索小组”成为校园热门,孩子们用无人机航拍丹江、分析家乡气候;青年教师团队完成2项校级课题、撰写6篇论文,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受到一致好评。
“累吗?当然。但看到孩子拿着有了进步试卷跑过来,看到老师教研时眼里有了光彩,就值了。”帮扶期将尽,她留下的是带不走的教学范式、燃不尽的热情,还有“陕地同心”的育人初心。
从渭水之滨到丹凤山水,白冰艳老师用“丹心”架起“教育桥”。她是课堂上的“燃灯者”,教研中的“引路人”,更是教育均衡的“践行者”。她的故事印证着朴素信念:教育的芬芳,终会绽放在每个渴望成长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