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09:43:16 来源: 宝鸡农业农村

陕西
举报
(原标题:【新时代新农人】刘学:从“桃把式”到“智把式”的学用贯通之路)
清晨五点,眉县金渠镇的果园里还弥漫着薄雾,果农刘学已经蹲在猕猴桃树下,手指在手机APP上轻轻滑动。屏幕上,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这是他斥资打造的果园生态和水肥智能监控系统。“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种桃子的法子变了。”他直起身,拍了拍裤腿上沾着泥土,眼神里闪着科技的光芒。这个80后新农人,用十余年时间,把“学贵于用”的古训刻进了眉坞这片神奇的土地里。

返乡路上的“破题之问”
2014年的秋天,30岁的刘学站在自家果园里,看着堆成小山的小猕猴桃发愁。父母告诉他:“赶紧拉去批发市场,再不卖就烂了。”可他刚从城里回来,满脑子都是超市里贴着进口标签的水果——那些果子卖得贵,还不愁销路。“为啥咱眉县的猕猴桃不能也这样?”这个问题,成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心结。
彼时的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却面临着“卖果难”和“催熟烦”的双重困境。消费者买回家的猕猴桃,往往要放上好几天才能吃,稍不注意就会烂掉。刘学记得,有次一位深圳的客户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失望:“你们的果子味道好,但我等不到它熟啊!”
这个电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刘学心里。他跑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找到研究猕猴桃的专家。“能不能让猕猴桃摘下来就能吃?”面对这个“门外汉”的问题,教授们起初有些惊讶。但刘学没放弃,他带着果园的土样、果子,一次次往杨凌跑。2024年,在眉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的培训课上,当听到“三产融合”“数字农业”这些词时,他突然明白了:破解难题的钥匙,藏在“学”与“用”的结合里。
记者走进刘学的智能分选车间,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传送带上,猕猴桃们排着队“过安检”,两侧的摄像头像眼睛一样扫描着它们的大小、糖度、瑕疵。“以前靠工人一个个摸,现在靠AI‘看’,一分钟能选300个。”技术员张蒙介绍道。这个总投资2500万元的分选线,是刘学“豪赌”的成果。2021年,他先投了1500万建冷库和初加工线,2023年又咬牙追加投资。“钱不够,把城里的房子都抵押了。”妻子当时不理解,邻居们也说他“瞎折腾”。但刘学心里有本账:“国外的水果能标准化,咱为啥不能?”分选线刚调试时,出了个小插曲。有一批果子被机器判定为“不合格”,工人却觉得“挺好的”。刘学坚持按机器标准来:“我们要做的是‘即食’猕猴桃,差一点糖度都不行。”就这样,他带着团队反复调试参数,终于让机器“读懂”了眉县猕猴桃的“脾气”。2024年,公司即食猕猴桃销量超400万公斤,占总销量的90%。曾经发愁卖不掉的果子,如今成了电商平台的“爆款”。在智能化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作战图”——那是刘学手绘的猕猴桃全产业链升级路线图。从种植端的智能灌溉,到加工端的自动打包,再到销售端的溯源系统,每个环节都贴着“学用贯通”的标签。“你看这个气调冷库,能让果子休眠6个月,这是在培训班上学的保鲜技术。”他指着冷库的显示屏,上面跳动的数字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传统农业的转型之歌。“刘老板,今年我的果子又卖了个好价钱!”金渠村果农王月会捧着刚拿到的货款单,笑得合不拢嘴。她的80亩果园,通过刘学的“订单农业”模式,每斤收购价高出市场价5毛钱。“不仅价格高,他还教我们种‘即食’果,技术都是免费的。”在刘学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农户的需求:“张婶家的树有病虫害”“李哥想试试新肥料”。他组建了技术服务队,每周都会下乡。有次为了帮农户解决“即食”技术难题,他带着团队在果园里蹲了三天三夜,直到找到最佳的采摘成熟度。2024年,刘学在常兴镇河祁村打造了百亩蓝莓观光采摘园。“猕猴桃是‘主菜’,蓝莓是‘甜点’,再加上观光旅游,乡亲们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他带着农户们一起干,从育苗到管理,手把手教。如今,每到采摘季,果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农户们不仅能卖果子,还能靠农家乐增收。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让农民变成‘智农’”。刘学定期举办培训班,不仅教技术,还讲市场、讲管理。“你看那个小伙子,以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回来管智能设备,一个月挣8000多。”他指着正在调试设备的小王说。如今,刘学的企业年均提供500余个稳定岗位,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贝壳”,这个如今响当当的水果品牌,最初的灵感来自刘学儿子的一句话。“爸爸,贝壳是海边的宝贝,我们的猕猴桃也应该是宝贝。”这句话让他意识到,眉县的猕猴桃缺的不是品质,而是品牌。为了打造品牌,刘学下了狠功夫。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调研消费者需求;邀请设计师重新包装,让土疙瘩变成了“礼盒装”;建立溯源系统,扫码就能看到果子的“成长日记”。2023年,“贝壳”品牌销售额破2亿元,业务拓展至100多种精品水果。
在品牌建设中,刘学最看重的是文化赋能。他把张载“学贵于用”的思想刻在包装上,把眉县“桃把式”的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种植。“我们卖的不只是水果,更是一种‘智把式’的农业文化。”2024年,他领办的合作社被评为“宝鸡市‘即食’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本人也完成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从“桃把式”到“智把式”,刘学的十年创业路,像极了他手中的猕猴桃——经历了“催熟”的阵痛,最终迎来了“即食”的甘甜。在眉县这片土地上,他用“学用贯通”的实践,让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本文来源:宝鸡农业农村
责任编辑:
周芳_shanxi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