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主权的新疆域,校园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其网络广播系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成长和国家网络安全。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的境外黑客入侵校园广播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安全无小事,筑牢反间防谍防线刻不容缓。
校园网络广播系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窗口,一旦被境外势力渗透,不仅会传播有害信息、误导青少年价值观,更可能成为敌对势力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工具。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校园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人才摇篮,其网络系统还可能涉及科研数据、师生信息等敏感内容,安全防护漏洞将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当前,网络攻击手段日趋隐蔽化、智能化,校园网络安全防护面临更严峻挑战。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技术漏洞、钓鱼链接、恶意软件等多种方式实施渗透,甚至通过社交工程学手段拉拢校内人员,从内部突破防线。部分学校存在网络安全投入不足、技术人员配备薄弱、防护措施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系统“带病运行”;一些师生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在使用网络设备时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泄露账号信息,无形中为网络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现实短板警示我们,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不能仅停留在“被动防御”层面,必须主动作为、防患未然。
技术制度意识齐抓,筑牢校园网安根基。守护校园网络安全,需要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线。从技术层面,要加强校园网络广播系统的安全升级,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护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漏洞排查,提升系统抗攻击能力;从制度层面,应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设备操作流程,对网络信息发布实行严格审核机制;从意识层面,要强化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素养,通过主题教育、案例讲解等方式,普及反间防谍知识,引导师生提高警惕,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清朗的网络空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沃土,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面对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校园网络安全防护网,让境外敌对势力无机可乘。唯有全民携手、久久为功,才能筑牢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