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是中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衔接阶段,其核心内容涵盖经济、科技、绿色、民生、开放、区域协调及改革深化等八大领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为核心要义,规划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作为边远农村如何规划“十五五”各项工作,对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点思考如下:
一、边远农村现状。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集中解决边远农村群众住房的问题,多数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城镇居住,农村长期居住的人口较少,出现“空壳村”,少量的留守老人在边远的村庄居住、种地,大批的房子没人居住,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往日“鸡鸣炊烟起,田地五谷丰”的景象悄然消失,值得我们深思。
二、亟待解决问题。脱贫攻坚阶段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十四五”期间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互为表里,是一个包含天地人三者的鲜活治理系统,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成为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抓手。但在边远的农村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在“十五五”规划中重点考虑。一是振兴乡村,乡村没有人了,解决留住乡村的人。二是产业振兴,农村大片的土地荒芜,解决种好农村的地的问题。三是生态振兴,农村生态条件好,生态价值转换在农村成为空话。
为此建议
一、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激活乡村经济动能整合本村
培育“小而精”特色农业。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要求各省建立一万个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大力支持村社区组建家庭农场,将空闲的房屋、荒芜的土地集中管理,集中经营。支持发展高山有机农业、林下经济 、特色畜牧 ,结合地理标志认证提升附加值。推广“订单农业+电商直供”模式,通过冷链物流与城市高端市场对接,降低中间损耗。增加“三农”效益。
二、创新土地与资产盘活机制
“十五五”规划要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合理流转土地 。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机制,允许闲置农房改造为康养民宿、艺术家工作室。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化,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建议将荒山、沙地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建立“生态银行”实现资源整合运营。
三、构建柔性人口回流体系
探索“候鸟式”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乡村创客驿站”,吸引设计师、程序员等自由职业者季节性居住办公。推行“银龄专家下乡”,鼓励退休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推广“流动医院+AI辅助诊断”,实现慢性病管理、急诊响应全覆盖。
四、创新支持政策,实施长效保障
积极创新财政金融工具,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试点“宅基地抵押贷款”,允许村民以资产权益融资创业。探索行政考核机制改革, 将“空心村生育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建立“乡村发展负面清单”,严禁破坏性开发,守住乡土文化基因。
“十五五”实施边远农村高质量发展,需打破“输血依赖”,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文化优势。重点在于构建“政策—市场—社区”协同机制,让农民成为产业链受益主体、生态保护直接参与者,最终实现“无人村不荒、薄土地生金”的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