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李维芳吗?县气象局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请立即组织你负责的5户19人做好转移准备,收到请回复!”近日,柞水县曹坪镇九间房村第一片区片长邓广学拨通了盯撤责任人李维芳的电话,一场紧张有序的防汛“叫应”随即展开。这是柞水县建立健全防汛叫应工作机制后,日常防汛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面对汛期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风险,柞水县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核心,创新构建“县-镇-村-组-户”五级防汛叫应责任体系,通过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多元联动,将预警信息精准传递到“最后一公里”,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责任到岗到人,织密“五级网络”
为确保灾害发生前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快速响应,柞水县将防汛叫应责任细化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从县级领导到村级网格员、农户监测员,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都是预警员”。一旦接到叫应指令,责任人需在10分钟内回复确认,半小时内反馈措施落实情况,形成“指令发出-接收确认-措施落地-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标准清晰明确,精准“分级叫应”
实行“谁监测、谁预警、谁叫应”和“谁主管、谁属地、谁叫应”的双重叫应机制,分级叫应、条块结合。县气象、资源、水利、交通、水文、城管、县防指等部门和机构在发布预警信息时,叫应县级领导、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办党政负责人、分管企业;各镇办接收到预警后,叫应各村(社区)负责人和属地企业;村(社区)接收到预警后,叫应到各小组长和盯撤责任人。各级均按照工作职责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响应。
方式多元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
各主管部门根据“叫应”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通过协同办公平台、电话、传真、短信、QQ及微信工作群等方式,第一时间将重要汛情信息及应急避险指令发布到相应层级。针对特殊群体特点,采用特殊的叫应方式:对农村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由网格员上门通知、铜锣喊话;在偏远山区,借助“村村响”广播、应急灯闪烁等方式扩大覆盖面。多样化的叫应手段,让预警信息既能“快起来”,也能“传到位”。
联动演练常态,提升“响应能力”
为让叫应机制“用得上、靠得住”,柞水县定期组织责任人开展业务培训,重点讲解预警解读、应急处置、群众转移等技能;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实战演练,模拟不同险情下的叫应流程,检验各级责任人的响应速度和协作能力。同时,配备卫星电话、应急对讲机等设备,储备雨衣、手电筒等物资,确保极端天气下叫应不“掉链子”。
如今,在柞水的山间村落、城镇社区,防汛叫应机制已成为群众心中的“定心丸”。“只要接到通知,我们就知道该干啥,心里踏实!”红岩寺镇居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共同感受。柞水县正以扎实的机制、务实的举措,让防汛“叫应”声成为守护山城平安的“安心声”,为打赢每一场汛期“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骆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