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的法官镇,一场场形式多样、浸润人心的普法行动正蓬勃开展。这里以“多元融合”为密钥,解锁普法新路径,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让法治精神融入乡村肌理,为基层治理注入坚实底气。
法治建设,责任先行。法官镇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构建起由党委书记挂帅、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站办协同”的高效机制。从法律讲座到资料发放,从街头咨询到入户宣讲,全镇拧成一股普法合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当责任链条环环相扣,法律知识便顺着这根链条,流淌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护身符”。
“同学们,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在法官镇的3所学校里,法治课堂每周如期开课。这里不仅配齐兼职法制副校长和专职辅导员,更创新推出“小手拉大手”活动——孩子们带着法治知识回家,摇身一变成为家庭普法员。每年4次法治讲座、100余场主题班会、5000余封致家长的法治信,还有法制教育基地里的手抄报、知识竞赛……校园里的“小小学法带头人”,正把法治的微光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再扩散到社会,织就一张“学生带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普法网络。
“评选‘五好家庭’,不仅要看家风正,更得看法治意识强!”在法官镇的院落会上,法治宣传与移风易俗同频共振。被评为示范户的家庭,带头看法制节目、议法律热点、传法律知识,用“户带户、片带村”的模式,让学法用法成为日常。当“最美庭院”里飘出讨论《民法典》的声音,当饭桌上的闲聊变成法律小课堂,家庭便成了普法最鲜活的阵地,一盏盏法治明灯照亮乡村角落。
“领导干部要先懂法,才能用好权。”法官镇坚持“关键少数”带头学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把法律知识融入干部培训。线上,陕西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平台成为学法“充电站”;线下,微信工作群里的案例分析、法治研讨常学常新。当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成为每名干部的自觉,便为全镇树立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风向标,带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漫步国家3A级景区“秦岭原乡 田园法官”,普法元素随处可见:景区宣传栏里的《环境保护法》解读、花草牌上的法治小贴士、志愿者递来的法律手册……司法所紧扣农旅发展实际,线上通过抖音、微信群推送生态法治小视频,线下在景区筑牢法治防线。从保护秦岭生态到规范旅游经营,从维护游客权益到化解消费纠纷,法治护航让这片山水既留得住乡愁,更守得住规矩,让农旅融合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张大娘,签土地流转合同可得注意这几点!”在田间地头,“法律明白人”用方言讲解法律条文;在村委会,法律顾问正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法官镇组建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三支队伍,覆盖6个村社,他们懂法律、接地气,把“法言法语”译成“乡音土话”,让村民听得懂、用得上。从排查矛盾隐患到化解家长里短,这支队伍扎根基层,让法律服务走到群众身边,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现实。
“家人们,点击关注,今天咱们聊一聊农民工工资怎么要!”直播间里,法律顾问正在连麦普法;法治文化广场上,村民围着普法展板热议不停;企业“法律服务联系点”里,律师正为职工解答维权疑问……法官镇玩转“普法+三新”:新媒体端,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原创法治作品;新队伍中,公务员、人大代表、企业法务组成普法生力军;新阵地上,法治文化长廊、主题广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相生。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普法既有“泥土气”,又有“时代感”,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从校园到家庭,从干部到群众,从田间到景区,法官镇以多元化普法织密法治网络,让法治精神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如今的法官镇,矛盾纠纷少了,文明新风多了;违法乱象少了,依法办事多了。这场深耕基层的普法实践,正为乡村振兴夯实法治根基,让“秦岭原乡”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