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西秦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尚月侠展示她制作的五毒虎。
本报记者 李静茹文/图
日前,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动举行。活动现场,千阳县西秦刺绣展区前,色彩斑斓的刺绣作品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2024年销售刺绣产品680万件,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千阳立足西秦刺绣资源禀赋,在西秦刺绣非遗传统制作技艺中融入现代时尚理念,推动传统刺绣产业迅速崛起,让非遗与时俱进。
“守艺人”的传承创新
7月3日,记者走进千阳县南寨镇的一个农家小院,西秦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尚月侠在专注地伏案刺绣。只见她手指翻飞,针线在绣布上穿梭,随着最后一针的落下,一只栩栩如生的五毒虎跃然眼前。尚月侠用40余年的坚守,让古老的西秦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外婆、我妈妈都能画能绣,家里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就对刺绣感兴趣。”回忆起学习刺绣的经历,尚月侠说。尚月侠出嫁时自己绣制的门帘,是她的“毕业作品”。
2017年,尚月侠创立千阳县兴源布艺刺绣专业合作社,采用“分散制作+集中销售”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传承技艺。
“前不久,我又得奖啦。”尚月侠高兴地向记者分享,在2025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她的作品《五毒老虎》获评优秀作品。
“这次参赛,我把传统纹样和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五毒虎的身上。这样的刺绣作品很受大家喜爱。”尚月侠说。
创新是尚月侠最好的“绣花针”。她制作的刺绣工艺品在线上线下都很热销,今年上半年已卖出6000多件,销售额超20万元。
“刺绣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记忆。”尚月侠说。
刺绣村的华丽蝶变
“闫家村的妇女个个是绣娘。过去,做刺绣活是为了家用;现在,家家是车间,刺绣成了大产业。”南寨镇闫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冯沛带记者走进闫家村刺绣合作社。合作社里,30多名妇女正赶制一批订单。
五毒虎枕流水线上,有人专绣眼睛,有人专绣耳朵,有人专绣五毒图案……“我们创新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刺绣产品制作周期缩短了近50%。”冯沛说。
2021年,闫家村成立锦绣缘合作社,注册“千禧锦绣”商标,开发出香包、布艺等5大类200多种产品。合作社统一设计、发料、质检,绣娘按件计酬。目前,全村84%的妇女参与刺绣,年产值超1000万元。
“为广泛传承技艺,我们以就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定期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更多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冯沛说。
在千阳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闫家村开启了传承创新之旅。
“‘乐乐狮’申请了国家外观专利。”冯沛指着展柜说,“为拓宽手工艺品销售渠道,我们还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销量。”
每年暑假,闫家村都吸引数百名高校师生前来研学。截至目前,闫家村已与宝鸡文理学院、西安美院等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仅去年就接待游客15万人次。
“我们将聚焦打造‘西秦刺绣第一村’目标,推动多领域产业融合发展,增强非遗项目在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中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打响西秦刺绣产业品牌。”冯沛说。
政府搭台产业唱戏
在千阳县刺绣产业园,千阳县文旅局副局长王萍用一组数据展示产业规模:“目前,全县有刺绣合作社21个、省市级非遗工坊6家、传习所7个、刺绣专业村11个,带动就业1.2万人,年产值8600万元以上。”
政策支撑是产业腾飞的关键。千阳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连续举办7届香包节,助力刺绣产业规模化发展。
刺绣产业园负责人王海燕在上海打工10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创建了刺绣产业园,推出“固定用工+灵活派单”的模式,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推动刺绣产业发展。
王海燕介绍:“刺绣产业园内设有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文化传承和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集研发、制作、展销、培训于一体,用社区工厂模式进行生产,带动周边群众3000多人就业。”
王海燕边说边打开手机,只见抖音直播间里,绣娘在演示“盘金绣”技法,观看量超10万次。
近年来,千阳县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县上万名群众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创业,使西秦刺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从尚月侠的五毒虎到王海燕的刺绣产业园,从闫家村的炕头工坊到电商业态,西秦刺绣正“绣”出乡村的美丽画卷,铺就群众的幸福未来。
“千阳将大力发展‘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我们将鼓励研发团队开发刺绣文创产品及旅游刺绣体验项目,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王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