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报道一夫妇因食用“凉拌皮蛋”导致双双“中毒”,那么皮蛋,这道传统美食,究竟为何会成为健康 “杀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食用呢?
一、“中毒”原因大揭秘
1.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 “作祟”
在众多导致皮蛋中毒的原因中,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沙门氏菌污染最为常见。蛋类本身就容易携带沙门氏菌,母鸡、母鸭的排泄物常常会沾染在蛋壳上,成为沙门氏菌的污染源。在皮蛋制作过程中,由于温度通常不超过 50℃,难以将沙门氏菌彻底杀灭。老人、儿童以及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一旦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皮蛋,就极易中招。感染沙门氏菌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全身无力、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虽然多数患者在 1-2 周内能够恢复健康,但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
2.重金属残留隐患
传统的皮蛋制作工艺会使用铅盐等重金属物质,来促使蛋白质凝固,改善皮蛋的质地和口感。然而,如果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过量的铅盐,皮蛋中的铅含量就会超标。长期或大量食用铅超标的皮蛋,会导致铅在人体内蓄积,引发铅中毒。铅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腹痛、贫血、肌肉无力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等。不过,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我国大力推广无铅工艺制作皮蛋,如今市场上大部分正规产品的铅含量都能符合国家标准,大大降低了铅中毒的风险。但仍需注意,一些小作坊或来源不明的皮蛋,可能依旧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
3.化学物质污染风险
除了重金属,在皮蛋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了其他不当的化学物质,或者添加了非法的防腐剂、色素等,也可能造成化学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例如,过量的铜、砷等重金属的使用,同样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 。
二、安全食用全攻略
1.把好选购 “第一关”
购买皮蛋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优先挑选工业化生产、有品牌保障的产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信息,确保有清晰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食品生产许可标志,坚决不购买三无产品或来源不明的皮蛋。优质的皮蛋通常外壳包泥或涂料均匀洁净,蛋壳完整无破损、无霉变,轻轻敲摇时没有水响声。打开后,蛋体完整,蛋白呈青褐、棕褐或棕黄色,呈半透明状且富有弹性,一般还带有松花花纹,具有皮蛋特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2.烹饪处理要得当
为了彻底杀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强烈建议将皮蛋煮熟后再食用。可将皮蛋切成小块,放入蒸锅中蒸 5 - 10 分钟,或者在煮皮蛋瘦肉粥、黄瓜皮蛋汤等菜肴时,让皮蛋充分受热 。如果实在喜欢凉拌皮蛋的吃法,也需先将皮蛋进行高温处理,比如用开水焯烫几分钟。此外,在剥皮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双手和蛋壳,避免手部沾染沙门氏菌后污染剥壳的皮蛋。加工制作好的凉拌皮蛋,应尽快食用,最好在2小时内吃完,防止微生物滋生。
3.控制食用量
尽管现代工艺制作的皮蛋铅含量大幅降低,但仍不宜过量食用。建议每周食用皮蛋不超过 2 个,尤其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皮蛋,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以减少重金属在体内积累的风险。对于孕妇、儿童、高血压患者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对待。
4.储存方法要科学
皮蛋不宜低温储存,低温会影响其风味和色泽,导致品质变差。正确的储存方法是将皮蛋放置在室温下、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光保存,一般保质期为3-6个月。如果皮蛋已经开封,应尽快食用完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以防受到微生物污染而变质。
三、中毒后应对措施
一旦食用皮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如果中毒时间较短(一般在2小时内),可以尝试用手指刺激咽喉部进行催吐,尽量将胃内的食物排出,减少毒素吸收。
2.保护胃黏膜:适量饮用牛奶或蛋清,它们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3.及时就医:保留好剩余的皮蛋及呕吐物等可疑样本,尽快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就医时,详细向医生描述食用皮蛋的情况以及症状表现,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皮蛋作为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只要掌握正确的选购、食用和储存方法,我们依然可以放心享受其美味。希望大家通过这篇科普,对皮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