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光明巷的早市,总是从一声浑厚的吆喝开始。太阳刚从渭河北岸的屋檐上跳下来,热腾腾的豆腐脑、刚出锅的油条和摊主一口方言,一齐扑进街头的清晨。
如果你只看到热气升腾的早点摊,就低估了王益的市场。真正的变化,在摊位背后,在创业者的手里,也在基层政策的一页页纸上悄悄展开。
一座城的体温,藏在市场里。
王益区它的名字过去和“煤”深度绑定。而如今,这座城市已从资源型发展的思维中跳脱出来,用更温和、更持续的方式重启自身。
2025年一季度,民营经济增加值20.2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8.78%。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落地的节奏和民众创业的温度。
走进王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研发楼,“以前我们想找专家对接、找地方路演都要自己联系,现在在平台里,路演厅、专家站、直播间一应俱全,企业发展真是有了‘靠山’!”靠着王益区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和政策扶持陕西赛骏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把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政策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土壤。
在市场活力的回归过程中,政策的支撑像地下水,虽然不显眼,却正是万物生长的底层保障。
王益区出台《王益区“证照联办”改革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等政策;区政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一窗通办”窗口,最快可实现“三个工作时办结”;对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贴息、厂房租金补贴等多项政策扶持。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目前,市场主体总数新增458户,总数达14976户。不少年轻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创业并不遥远,它就在家门口的街道、摊位和手艺里。
夜市灯火背后,是一座城的勇气。
王益的夜晚,是亮的。不是城市中心的霓虹,而是从地摊底下生长出来的微光。晚上6点过后,华天广场夜市准时“开街”。人潮顺着夏风流动,铁板鱿鱼、麻辣烫、特色甜品,还有卖手机壳、穿戴甲等的年轻摊主,构成了一幅当代“市井长卷”。
这些夜市摊位,很多是新兴创业者的第一站。他们用几平米的空间,测试市场、积攒人气,也支撑着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这里没有北上广的激烈竞争,也没有大城市的冷漠分割。摊主之间互相搭把手……你能感受到市场的温度,是政策温暖下感受到的人的温度。
在微光中看见可能,在细节中看见希望。
市场的活力,不是靠一夜之间的爆发,而是在无数个夜晚和清晨里慢慢长出来的。
在王益区,每条老街的灯光亮得更久了一点;秦创园里的咨询电话多响了几遍;小摊主的收入变成了孩子学费和房贷首付的一部分。
王益,这座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城市中点滴的社会温度,它没有“巨响”,但有持续的声量;它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稳稳站在生活的舞台上。你只需要走近一点,就能听见它的心跳,正在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告诉外界:创建伊始筚路蓝缕,发展壮大日新月异,问鼎未来弘毅奋进,“投资王益,王牌收益。”
记者:杨怡涵 李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