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19洪灾发生后,柞水县始终把灾后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县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受灾群众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加快受损农业设施修复和建设工作,努力用实实在在的恢复建设成效,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仲夏时节,万物生长繁盛。在党台村木耳基地里,党台村村民党彬早早就来到自家承包的吊袋木耳大棚里,察看木耳晒袋等情况,同时,为村里的左邻右舍们普及木耳种植养护技术。
党台村村民党彬告诉记者,木耳在潮湿环境中持续生长时,会不断消耗菌丝积累的养分。因此,每茬木耳采收后,需将菌包充分晒干。遵循干长菌丝、湿长耳的原则,通过晒干菌包,可使菌丝得以充分恢复和积累养分,从而为下一茬木耳的健壮生长奠定基础。
凭借多年实践经验,党彬成长为镇上的木耳种植技术员,也搭乘木耳产业发展快车,成为首批享受木耳产业红利的农户,木耳产业也因此成为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提及去年那场令人心悸的7·19洪灾,这位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仍难掩痛心之色。
党彬回忆道:“去年7·19洪灾过后,基地内所有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均被洪水彻底冲毁。目睹大棚损毁至此,当时心情极为低落。其中,棚内的积水深度达到约1.5米。灾后重建时,新建设施内淤积的泥沙厚度仍有约20公分。”
2024年7月19日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让杏坪镇党台村木耳基地严重受灾,沿河木耳大棚基本被冲毁,54个大棚的防晒网、塑料纸全部损坏,晾晒架也全部脱落。灾害发生后,镇村领导干部团结一心,不等不靠,利用3个月时间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灾后木耳大棚修复及重建,如今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重新焕发生机,也为木耳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对于政府在短期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修复了大棚所有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我感到十分意外。今年春季,我在修复后的三个大棚内种植了5万袋木耳,预计增收约1.5万元。”党彬激动地说道。
党台村村委会副主任党学柏说:“在县镇两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以及村两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建自救下,受灾的54个大棚已全部完成修复。今年,这批大棚实际挂载木耳菌包80余万袋。目前生产情况良好,已采收至第四茬,预计数日内完成本茬采摘后,全年生产即告结束。”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修复木耳大棚522个,新建木耳大棚35个;修复木耳晾晒架99个,新建地栽木耳32处;整合500万元资金支持金米、肖台两个菌包厂恢复生产;恢复基本农田1610亩;加固及修复畜禽圈舍1.2万平方米,修复化粪池2415立方米;恢复渔业设施66亩。曾经被洪水肆虐的土地,如今正迸发着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