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是全国唯一全域处于秦岭保护区的地级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水质保育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的首提之地,肩负着守护秦岭中华祖脉的重任,曾面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困境。近年来,商洛市以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生态颜值—特色产品—优质商品—多元价值”的转化路径,让森林覆盖率70%、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202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6.0%,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23.2%、25.2%。
书写山水新画卷 塑造生态好颜值
商洛,这颗深嵌于秦岭褶皱的翡翠,虽生态底色丰盈,却深知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一场从“被动守护”到“主动经营”的深刻变革。
钢铁手腕护绿脉。商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殷嘱托,紧紧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亮出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机制利剑,常态化整治秦岭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五乱”顽疾,累计侦办涉秦岭案件125起,移送起诉31件36人。通过重拳整治,持续推进“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12条主要河流26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林长制、河长制考核连续多年蝉联省级优秀,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年均保持在34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商洛蓝”成为全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气象加持织绿网。为全面摸清秦岭生态环境气候,进一步筑牢秦岭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商洛积极向中国气象局争取设立中国第26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立体整合39个国家气候站、56个负氧离子监测站、87个景观监测点以及20套大气成分分析仪,共同组成“一站多址、点面结合”的秦岭生态气候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动态捕捉每立方厘米5577个负氧离子的流动轨迹,持续产出从木耳种植气象指数到云海出现概率预报、从碳汇监测到流域生态补偿核算等11类63种服务产品,形成覆盖森林、水体、大气的生态监测“一张图”。
全域焕新展绿颜。商洛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聚焦整治城市违建乱象、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目标,分年度开展“两拆一提升”、四精城市、四好城市建设,对全市所有1112个居民小区开展环境整治,累计拆除违建腾挪的1100亩土地现已蜕变为城市绿肺,曾经淤塞的河床通过河流沟峪和水生态修复治理重现清流,城市更新经验被住建部全国推广。同时,创新开展“干净商洛”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全域实施“五治一提升”,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4个、秦岭山水乡村300个、和美镇区86个,打造民宿集群70个,推动“乡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商洛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朱家湾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乡村从“脏乱差”蜕变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廊。
破译绿色基因库 培育本地好产品
生态颜值是商洛的底色,而让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需要一场从“自然馈赠”到“价值发现”的智慧探索。
山地精粹出珍品。商洛充分利用自身气候多样、生态优良、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放大“小木耳、大产业”示范效应,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食用菌、葡萄酒等,积极引育红仁核桃、三文鱼等特色品种,形成“菌果药畜茶酒渔”特色产业体系,9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茶叶、镇安大板栗等4个农产品入选第二批全国“气候好产品”,食用菌、冷水鱼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商洛果蔬进入沪粤港澳市民餐桌,11个品类的秦岭特产入驻澳门联丰超市,看似不起眼的“山地货”已成为餐桌上的“香饽饽”。
矿藏重生化新材。商洛立足矿产资源开发因秦岭生态保护受限实际,围绕钒、钼、铁等61种富集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矿业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五化”转型发展,“吃干榨净”尾矿资源,推动矿业转化为新材料,让“工业垃圾”转化为绿色建材,累计建成尾矿综合利用项目128个,培育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95家,每年可消耗尾矿2000万吨,79座尾矿库从生态隐患变身“城市富矿”,资源诅咒在循环经济中被破解。同时,充分利用落差合理、水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发展新能源及储能产业,陕西省首座、西北地区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柞水曹坪、山阳色河和丹凤鱼岭等3个电站正加快推进实施,未来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将在商洛崛起,为工业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气候康养蕴生机。商洛以优越的气候环境为依托,推动旅游与生态、温泉、医疗、体育、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民宿康养、体育休闲、房车野营、红色教育、工业旅游、文创研学等新业态,培育出一批度假康养、户外运动、温泉疗养、食疗养生等新业态新产品,建设了一批山地酒店、特色民宿、帐篷酒店等高品质住宿设施,打造出城市旅居、小镇旅居、乡村旅居等美好生活场景,让各年龄层康养旅居消费人群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意愿。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游客人数与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10.85%和11.8%,仅商州东坡院子、山阳陆湾喜柿山居等14家新建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29万人次,平均入住率达64.73%,平均房价588.04元,实现营收98.19万元。
贯通转化生态链 输出特色好商品
从原始产品到高端商品,商洛用品牌打造、产业融合、数字赋能三条路径架起转化金桥,让生态优势在市场浪潮中绽放光芒。
品牌矩阵塑金身。商洛坚持把推进品牌化升级作为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抓手,以“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为核心,以标准化体系建设、品牌认证保护、文旅融合营销、政策机制保障为路径,按照“一县(区)一品牌”计划,系统推进品牌培育,累计斩获“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等40多项国家级荣誉,获批4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出14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水商洛”统领柞水木耳、洛味缘、丹凤红酒等众多子品牌,推动区域农产品的整体价值持续攀升,洛南核桃、柞水木耳、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突破30.68亿元、30.42亿元和18.51亿元。
体旅融合延金链。商洛积极响应创新经济发展动能的发展大势,坚持以承办沙排U19世锦赛、WRE世界定向排位赛、全国青少年U19男子排球锦标赛等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为牵引,创新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消费产品,积极探索开辟文体旅三产融合发展新赛道,推动文体旅产业、产品、产销全方位融合、全链条升级。受沙排U19世锦赛影响,2024年“十一”黄金周,来商旅游285.9万人次,旅游花费18.04亿元,同比增长9.92%、10.27%。棣花古镇、金丝峡等景区客流量增长超50%,直接带动综合收入近亿元。
数字赋能点金石。商洛精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走向,突出以数字化引领驱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成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5G+智慧茶园”“智慧木耳大棚”等一大批数字化农业产业项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升了产量和品质,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质动能。同时,创新“数字纽带”营销模式,成立商洛市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中心和山地农产品直播联盟,通过建设直播基地、打造网红打卡地、培育网红产品、培养直播销售员、孵化电商服务机构、举办直播大赛、提升物流和网络配套设施等措施,推动农特产品触网出圈,2024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9%,柞水县被商务部评为全国首批、陕西唯一“农村电商领跑县”,山阳县直播电商中心“打造网红山阳、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全国县域直播电商中心案例。
机制撬动活资本 提高经济好价值
价值倍增需要制度创新的杠杆,商洛以金融赋能、交易活市、制度筑基三项变革撬动生态资本的乘数效应,让绿色发展动能澎湃不息。
金融活水润青山。商洛充分挖掘生态资产蕴含的金融属性,通过开展VEP试点和建设企业“绿名单”、绿色金融项目库等举措,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考量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康养旅游等产业项目的生态价值、经营效益、预期估值和发展前景,开展生态资源资产抵质押融资创新、环境权益交易等相关绿色金融活动,加快社会资源向绿色产业聚集,现已开发核桃贷、木耳贷、茶农贷等“生态价值贷”系列金融产品10个,2024年底全市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10.09亿元,同比增长23.34%,贷款利率平均下降50—100BP,真正实现“绿资产”变身“活资本”。
上市交易活资产。为将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商洛印发《商洛市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实施意见》,推动县区成立生态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对接,让沉睡的生态资源终于获得市场定价,让沉睡的山水“活”起来变为富民资产。陕西首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在商洛成功签约交易;柞水县“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并获1200万元生态经济补偿金;镇安县实现全省首单用水权交易,交易水量达20万立方米;商洛电厂完成7次碳配额交易,多层次的生态交易市场在商洛率先破冰。
制度创新固根基。商洛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重要抓手,将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制定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等12个文件,建立“1+11”协调推进、任务清单、每月调度、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科技赋能、宣传引导、考核评价等8项制度,系统搭建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四梁八柱”。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福智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制定《商洛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技术规范》《商洛市生态产品商标价值评估规范》《商洛市生态产品(农业类)评估规范》3项市级地方标准,为“无价”的草木植被转化为“有价”的生态产品提供政策支撑,力争将绿水青山“好颜值”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