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英博金属技术有限公司3D打印车间里,激光束如绣花针般在金属粉末间游走,一件航天精密构件轮廓渐显。“就在前不久,通过‘渭南企业码’平台,我们这家‘小巨人’企业获金融‘及时雨’支持。”7月3日,企业负责人李恒说,“办理业务的前前后后,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李恒的话,道出了渭南众多民企的心声。
2024年,渭南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3%。为更好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一场政府主导的精准“滴灌”正悄然发力。
破壁:政府服务更优 企业信心更足
“原以为开公司是‘车轮战’,结果一张表全搞定!”在渭南市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开办一件事专窗”前,渭南市秦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办事人员左宝娟高兴地说。
曾几何时,“卷帘门”“玻璃门”是民营企业的痛点。如今,渭南市实行刀刃向内的“减法革命”,将注册、税务、社保等8部门业务整合为一窗办理,材料精简超40%,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办结。
渭南市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文件32份,列出首次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推行“企业宁静日”让检查频次减半,强力整治涉企乱收费,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2024年底,渭南市共对全市45家单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12个,整改退还金额、没收违规所得金额和罚款金额共计20.53万元。
渭南市秦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慨,政府服务更加细致、高效、贴心,企业发展的步伐更快了。
赋能:论文在生产线上“开花结果”
“我们刚刚和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分别签订了两个技术开发(委托)合同,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陕西奥尔德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阳告诉记者,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公司已经与7家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工程机械巨头建立了配套关系。
渭南市持续推进“智趋华山,才聚渭南”英才计划,落实“校招共用”“市引县用”等10条措施,拓展“西安研发、渭南制造”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支,培育陕西省技术经理人53人,引导产业人才来渭创业,解决企业人才难题。
“过去论文锁在抽屉里,现在能在生产线上‘开花结果’。”代表学校与陕西奥尔德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技术研发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烨飞说。
“共生效应”在渭南激发出更大活力。渭南先后搭建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等科技创新平台174个,充分释放“三项改革”红利,“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模式打通了科创转化堵点。
曾经的科研洼地,如今正孕育着创新雨林。2024年,渭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首破千家,增幅超50%;瞪羚企业达22家,增长57%;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31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活水:精准“解渴”润小微
“这么快放款!以前想都不敢想。”陕西富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董焕拿到“工信贷”授信通知书,新生产线也得以加速建设。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渭南市政府当起“融资红娘”,走进园区、车间,组织召开40场政银企对接会,银行客户经理带着产品与企业主细聊痛点。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共有30家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授信16亿元、融资支持7亿元,支持136家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发展;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95.3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1.77亿元。
“真是雪中送炭啊!”陕西长石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长奇说,他们凭借核心专利质押拿到1000万元研发贷款,不但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昔日大水漫灌,如今精准“滴灌”。秦东沃野上,渭南市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阳光雨露,推动国企民企“大手牵小手”,实现协同共进;增厚政府担保“安全垫”,增强经营主体风险抵御能力,助力企业茁壮成长。(记者:郑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