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期旅游旺季。随着各地旅游消费热情高涨,7月4日,陕西、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九地消费者组织发布暑期旅游消费提示,为大家外出旅游“避坑”。
信息甄别,拒绝盲目。九地消费者组织提醒大家,出行前务必多方查阅目的地信息,警惕网络平台上过度美化的图文和视频广告。同时参考官方旅游指南、权威媒体发布以及游客真实评价,关注差评反映的核心问题,如“导游强制购物”“房间与宣传严重不符”等关键信息。所谓“零负团费”“超低价豪华游”背后往往暗藏玄机,如将公园美景游变成街头购物游、“钱不够,饭里扣”、实际住宿环境货不对板等,请务必保持清醒认知。
交通陷阱巧规避。预订机票、车票时,务必选择官方平台或信誉良好的代理商。警惕第三方平台捆绑销售的各种“套餐”,看清是否包含不必要的附加服务费用;在旅游地使用网约车,请确认车牌信息、司机身份与平台显示一致。乘坐出租车应要求司机打表计费,并留意导航路线是否合理,避免绕路多收费。
住宿选择防“照骗”。预订酒店或民宿,除关注价格和位置外,更要细看用户评价中的真实照片以及卫生、安全、设施状况等关键细节,警惕“照骗”陷阱;入住时,务必检查房间设施是否完好,发现与预订描述严重不符或有重大瑕疵,应立即沟通更换。
清醒购物勿冲动。在景区商店、导游带去的购物点、或所谓“老乡店”中,对导购或导游极具渲染力的说辞保持警惕。特别是在选购昂贵珠宝玉石、药材保健品、地方“特产”时,牢记“多看少动,货比三家”。对于大额消费,如珠宝、药材等,可要求商家在发票上注明材质、等级、重量等关键信息。
新型诈骗要警惕。要谨防景区门口“免费拍照”后索要高额打印费;拒绝非正规场所的“抽奖中大奖”诱饵;对“热心路人”推荐的所谓“地道好店”保持距离。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要养成旅行全程保留证据(合同、行程单、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现场照片、视频、录音等)的习惯。如遇消费纠纷,首先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并保留协商过程记录。协商未果,可及时拨打全国统一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或向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