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柞水县下梁镇,沙坪社区用十年深耕,将民主法治理念编织成基层治理的经纬线。从省级"四星"社区到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样板,这个常住人口2万多人的社区,以"五抓五促进"为笔,"五治融合"为墨,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鲜活答卷。
在沙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重一大"决策流程图与"四议两公开"制度牌并排悬挂,这是社区民主决策的"铁规矩"。党总支坚持重大事项由党员大会提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再通过公示栏、微信群全程公开。
矛盾调解室里,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组成的"铁三角"团队,年均化解纠纷90余起。独居老人张大爷因赡养问题与子女争执不下,调解团队带着《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条款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子女签订赡养协议。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自治模式,让社区连续五年保持"零上访"记录。
61人的普法讲师团活跃在沙坪的大街小巷。他们白天走进企业车间宣讲《劳动法》,傍晚在学校操场开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周末又变身"夜校老师"为村民解读土地政策。普法快板《反诈十劝》在月月红艺术团的演绎下火遍全镇,"陌生链接别乱点,天上不会掉金砖"的唱词,让防诈知识入脑入心。
社区为每户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为每家挂上"学法用法示范户"门牌。在法律知识竞赛现场,村民们抢答《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题目,获胜者能得到《民法典》通俗读本作为奖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社区群众法律知晓率从65%跃升至92%。
48名网格员手持"民情日志"穿梭在社区的14个网格中,他们不仅是信息收集员,更是矛盾调解员、政策宣传员。网格员李大姐在走访中发现两户因排水问题产生矛盾,立即联动司法所、村委会,用三天时间制定出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依托"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平台,社区实现重点人员管控、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全覆盖。
道德讲堂里,"好媳妇""文明家庭"的故事被搬上讲台;家风家训馆中,居民们驻足观看历代乡贤的治家格言。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推行"五不超"标准(彩礼不超5万、酒席不超10桌等),让攀比之风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有法律问题,找律师!"在沙坪社区,法律顾问律师的电话家喻户晓。他不仅通过微信群24小时在线答疑,还定期为社区合同"把脉问诊"。去年为社区合作社审查的土地流转合同,经他修改后规避了3处法律风险。法律援助站开通"绿色通道",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7起维权案件让公平正义照进现实。
法治文化广场上,《民法典》条文以漫画形式跃然墙上;法治长廊里,古今法治典故与典型案例相映成趣。社区图书室设立"法治阅读角",800余册法律书籍成为居民的"抢手货"。每月一次的"法治院落会",社区干部、法律顾问围坐庭院,用方言土语讲法律、听民意,已成为群众最期盼的"固定节目"。
从自治到法治,从管理到服务,沙坪社区的民主法治实践,不仅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在这里,民主不是口号,法治不是标语,而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生活。当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