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年干警: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坐在一起,看着你们朝气蓬勃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刚穿上制服时的模样——眼里有光、心里有梦,对司法事业满是憧憬。时光飞逝,回首我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作为过来人,我想以“战友”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心里话,谈谈咱们9青年干警在新时代法院工作中的责任、挑战与成长。
一、你们是法院最有活力的“改革先锋
司法改革的“试验田”里需要你们。现在咱们正处在司法改革的深水区,繁简分流、智慧法院建设、多元解纷机制、司法调研、新媒体等改革任务,都需要“敢闯敢试”的年轻人去落地。记得去年在赶结案任务时,速裁庭几位年轻人主动牵头,把民间借贷、物业纠纷等常见案件的关键要素提炼成表格,让当事人开庭前就能清晰梳理诉求,庭审效率提高了30%。你们的创新思维,就是打破传统办案模式的“金点子”。
数字时代的“弄潮儿”非你们莫属。咱们法院的审判执行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诉讼和司法公开平台、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智慧化”不是摆样子,而是要真真正正让技术赋能审判。上级法院开发的案例库、法答网、类案检索等工具,让法官再也不用手动翻查纸质判决;立案庭在调解中用“区块链存证”当场固定证据,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你们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正是破解“案多人少”难题的关键钥匙。
司法为民的“连心桥”要靠你们搭建。现在的老百姓对司法服务的期待更高了——不仅要“案结”,还要“事了”“心服”。去年春天,牧护关的护农法庭深入田间地头,将张王两家耕地分界因水毁消失而产生的积怨化解,两家在村委会的见证下握手言和,为再无后顾之忧而高兴。双方当事人在和解书上签字的那一幕,我忽然觉得:法律不仅是判断是非的标尺,更是修复社会关系的纽带。这事被媒体以《春种秋收,关乎村民生存大计》为题,获赞上万条。你们对群众的耐心和同理心,就是司法温度最生动的注脚。
二、成长路上,这三个“坎”咱们得一起迈过去
“理论与实践”的温差:别慌,慢慢来。刚到法院时,可能会觉得“书本知识用不上”“当事人比法条复杂多了”。我当年第一次调解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亲兄弟为了祖上两间老屋,在法庭上剑拔弩张,全然不顾几十年的手足情。背了不少法律条文,结果当事人哭着说“法官,他一年到头不养活老人还想要房子”,一下就把我问住了。后来跟着老庭长跑了十几里山路,多方走访,才明白“法理”要融在“情理”里。建议大家多跟案、多观察、多请教,把每一次开庭、每一次调解都当成“实战课”,不出一年,你就能摸到门道。
“案山卷海”的压力:别闷,学会疏解。咱们法院人都有“结案焦虑症”,尤其是年轻干警,看着一件件分来的案子,堆成小山一样的案卷,白天开庭、调解,晚上写判决、整材料,有时累得连轴转。我建议大家养成两个习惯:一是“每日清单法”,早上花5分钟列好当天必须完成的几件事,避免被杂事牵着走;二是“运动解压法”,院里的健身房、篮球场、健身步道随时欢迎大家,出一身汗比闷头想事更管用。
“职业价值”的困惑:别怕,看长远。偶尔听到有年轻人说:“每天忙得像陀螺,到底图个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前年执行局执结了一起农民工讨薪案,20多个民工拿到工资时,专门送来了一面写着“执法为民护民生,铁肩道义民称赞”的锦旗,虽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但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眼眶发酸。司法工作的价值,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藏在一个个具体案件里,藏在当事人舒展的眉头里。当你真正帮老百姓解决了难题,你就会明白这身制服的分量。
三、给大家的三个“成长锦囊”
把自己当成“海绵”:多学多问多积累。别觉得“小事”不值得做。整理卷宗时,看看老法官怎么归纳争议焦点;旁听庭审时,记一记庭长如何掌控节奏;写判决时,模仿优秀文书的逻辑结构。年轻时候“偷”的师,都是未来办案的“底气”。建议大家每月精读一份精简案例、跟一个复杂案件、写一篇办案心得,坚持一年,必有质变。
把调研当成“磨刀石”:多思多写多提炼。调研、学术论文、参选案例都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提升思维层次的“捷径”。举个例子:五年前,有位干警把日常办案中发现的“老年人遗嘱形式瑕疵”问题整理成调研文章,不仅自己办理这类案件得心应手,还被省法院评为优秀调研成果。大家可以从“小切口”入手,比如“线上调解的痛点与对策”“基层法院送达难的破解之道”“物业纠纷多的成因与对策”等,用调研倒逼自己深度思考。
把团队当成“加油站”:多帮多带多协作。法院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咱们院里的“青媒工作室”“老带少机制”等,就是让大家互相搭把手。去年,刑庭在办理的跨境电信诈骗案时,对法律适用有困惑,庭上的法官、法官助理共同分享了自己在法官学院的所学和成果,合议庭合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记住:帮同事就是帮自己,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四、最后,想对你们说句“掏心窝”的话
我知道,现在社会诱惑多,法院工作又苦又累,你们可能会有迷茫、有动摇。但请记住:当你为一个留守儿童争取到抚养费时,当你为企业挽回百万损失时,当你亲历两个仇家握手言和时,当你看到当事人在调解书上签字时——这些瞬间,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学习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地带来回报,但它会像春雨般,悄然滋养我们的专业素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法律条文不断出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唯有保持学习的热情,才能在司法工作中游刃有余。当你们觉得疲惫、迷茫时,请记得:法槌落下的那一刻,承载的不仅是法律的威严,更是千万个家庭的期待;而我们所坚持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钻研,都是为了让这份期待绽放成公平正义的光芒。
司法事业的传承,从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公平正义”四个字写扎实。今天,你们是“后浪”;明天,你们就是法院的“中流砥柱”。无论未来你们成为经验丰富的法官、出色的调解能手、还是优秀的调研专家,甚至庭长、院长,希望大家永远保持刚入职时的那份热忱,眼里有光、胸有丘壑、心有担当,让青春在司法为民的征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