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传承丛书》是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为深入贯彻县第十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做活周文化”战略部署,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一项系统性文化工程。《丛书》由《勤廉卷》《德行卷》《诚信卷》《家风卷》《教育卷》《孝道卷》《礼俗卷》《人物卷》八卷组成,合计141万字,是一套传承和弘扬周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岐山县文化建设为宗旨的丛书。
为了让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学习周文化、了解周文化、传承和弘扬周文化提供一个重要的窗口,让更多的人在感受周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周礼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注入新动力,也为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文明岐山”微信公众号将推出专栏进行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德行卷》第六章:道德境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在我国古代社会,境界这一词汇被广泛使用于思想文化领域。禅宗提出修行必须经历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著名的莫过于晚清民国时期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对近现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比较大。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人生四个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即按照本能和习俗生活;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即从自身利益出发做事;"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即所作所为合乎道德;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即在精神上超越了人世间。道德境界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道德境界代表了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境界,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提出,通过"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阶段,进而成为"君子",即由个人到他人再到天下百姓,实际上代表了修身的三个境界。道德境界有不同的层次,如君子、仁者、贤人、大贤、亚圣、圣人。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君子、仁者重德行;而大贤、圣人既重德行,也重功业;圣人则是道德境界的最高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超越了世俗。这为历代知识分子指明了修身的目标和追求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的方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人说,境界决定品位,品位决定人格,人格决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君子之境
君子指的是具有很高道德水准的人,是一种理想道德的人格化形象。《周易中有多处关于"君子"的论述,孔子更是给它赋予很高的人格和道德内涵,给后世树立了道德修养的标杆,据统计《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君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常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物喻人、以物喻德,如花中"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君子的品格特质,这是对君子人格形象化的概括。古人认为君子外表恭顺、内心坚韧,待人宽容、对己严格,光华内敛、毫不张扬,就如同美玉一般,因此古人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之境是儒家追求的一种崇高的人格,也是古代贤达孜孜以求的道德境界。
【人物典故】
颜回之乐 君子气象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被后世尊为"复圣颜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据说他13岁时就拜孔子为师。颜回的一生都是严格按照孔子的教诲做人做事,尤其是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尤为受孔子称道。颜回是我国古代早期君子型人格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说:"老师,我认为一个人虽然出身贫穷,但应该本本分分,不能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一个人身份卑微,但应该自尊自爱,不能因为卑微就在身份尊贵的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能依靠摆架子、耍威风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与朋友要患难与共。把这几条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好呀!如果一个人虽然贫穷,但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守贫穷,这样就没有了贪欲;没有地位也不觉得比尊贵的人低下,这样自然谦和;有礼貌,平等待人,不装腔作势,这样自然就会受人尊敬,不脱离大众;交朋友、讲信义、共患难,不说过头话,不办过头的事,这样就一定能搞好团结。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几点,就是上古的圣贤也不过如此啊。"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吃粗粮,喝冷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这也是颜回一生恪守为人处世的信念。
颜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人生信念和君子节操,他一生没有做官,从不向别人乱发脾气,不犯同样的错误,安于贫困,坚守志向。孔子赞叹说:"多么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多么有贤德呀,颜回!"这就是后世儒家总结的精神境界极高的"孔颜乐处"。
【典故解读】
君子之境侧重于个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儒家学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信念,颜回一生坚守道义和君子操守,坚持正义,不因贫困改变志向,得到了孔子的极力称赞。在今天,做一名君子,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正己,尤其是面临困境时,更要遵纪守法,恪守社会公德和君子之道,堂堂正正、本本分分做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做事。
【传承弘扬】
君子陶潜 高风亮节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我国东晋时期大诗人,杰出的辞赋家、散文家。他去世后,朋友私谥"靖节",所以又称"靖节先生",被后世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是一位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安贫乐道、志向高洁的君子。陶渊明祖上虽然曾做过大官,但出身寒微,家族政治地位不高。陶渊明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很快衰落下来,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曾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担任县令。任职刚过了两个多月,上级官员来彭泽县来督察,按照规定县令应该穿戴整齐向上级官员行跪拜礼。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见惯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更不愿同流合污,欺压百姓,阿谀奉承。他长叹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折腰啊!"说罢取出官印封好,马上写好一封辞职信,就离开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县,并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隐居起来。陶渊明晚年非常贫穷,甚至到了受冻挨饿的地步,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不肯丧失做人的准则,依然坚守君子节操,亲自耕地种田,自得其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喜欢"花中四君子"中的菊花,菊花也因陶渊明而声誉大增。菊花不畏严寒、品质高洁,最能体现陶渊明不畏权贵、志向高洁、甘于平淡、洒脱隐逸的君子人格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