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政协紧扣“专”字核心,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创新履职平台、完善制度机制,推动专委会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为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以“专”字立基,构建履职保障新体系。一是机构设置“专而精”。坚持“因事设岗、按需配人”,在机构改革中优化专委会设置,组建经济委、提案委、文史委、社法委、教科委5个专委会,明确主任、副主任岗位职数,每个专委会配备2-3名工作人员。通过“一人一岗一责”清单化管理,形成“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工作格局。如,经济委针对委员企业需求,联合税务部门开展政策培训,帮助21家企业解决涉税难题,获评“县级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标兵”。二是党的建设“专而实”。建立“总支引领、支部覆盖”党建模式,在专委会设立联合党支部3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通过“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组织委员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11场次。如教科委组织党员委员开展“送医下乡”活动10期,免费诊疗3000多人次,获群众点赞1.2万次。
二、以“专”字赋能,打造履职增效新平台。一是学习培训“专而活”。制定“年度学习清单”,结合界别特色开展“订单式”培训。经济委邀请专家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文史委组织委员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社法委组织宗教政策法规讲座,提案委组织委员开展提案撰写培训5次,围绕全委会提案办理带提案带委员到部门到现场面对面对口协商、微协商。创新“书香政协”品牌,开展专题讲座12期、读书会32场次,覆盖委员400余人次,由专委会联合开展政协机关专题交流研讨11场次、委员主题研讨19场次,委员参政议政能力显著提升。二是履职尽责“专而深”。建立“1+4”履职模式,即每个专委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一次对口协商、一次微协商、一次提案督办”。如,提案委聚焦县城停车难问题,组织交通、住建等部门开展“微协商”,推动新增停车位1200个;社法委针对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提出“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筹一点”的建议,被纳入全县民生实事项目。三是服务民生“专而暖”。由专委会对口联系,发挥界别优势,在景区、医院、书店等地打造特色委员工作室13个,组织驻室委员协商“民事”、化解“民难”、走访“民求”、反映“民意”,2024年“微议政”“微协商”27次,推动解决难题18个,工商联等界别委员工作室38名委员捐赠物资价值60多万元。由专委会组织开展走访联系群众活动23场次,惠及群众2000多人,反映社情民意220条,增强了基层政协组织、政协工作感染力,委员“接地气、办实事”形象深入人心。
三、以“专”字聚力,激活履职协同新机制。一是制度创新“专而优”。修订《专委会通则》等5项制度,建立“月调度、季总结、年考评”机制。首创“四联系四促进”工作法,通过主席会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专委会联系界别、党支部联系党员,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工作网络。如,在乡村振兴调研中,经济委联合农业农村局、镇办政协联络组,形成“专委会+部门+基层”协同调研模式,提出的建议被纳入全县发展规划。二是跨界协作“专而广”。打破专委会界限,组建“跨界别”联合调研组。如教科委与经济委联合开展“康养产业发展”调研,文史委与社法委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形成“1+1>2”的履职合力。建立与党政部门双向通报机制,2024年专委会参加党政重要会议12次,提出建议37条,采纳率90%。
四、以“专”字提质,彰显履职品牌新成效。通过专委会创新实践,柞水政协履职效能显著提升。一是协商议政更精准,提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民宿经济提升”等建议,推动全县新增中药材基地3万亩、民宿集群5个;二是民主监督更有力,对重点项目开展“回头看”监督6次,推动问题整改28项;每个专委会牵头,每年组建一个政协民主监督小组,对口民主监督一个重点经济部门,运用“听、看、访、查、评、比、改”七字诀,组织服务对象座谈、深入一线调研、列席部门会议、参与单位重点事务,肯定成绩、分析不足、提出建议,形成客观评议监督结果,向县委报告、向社会各界公示、向被监督单位通报,推动受监督单位持续优化作风、提升效能。
政协专委会是政协履职的“毛细血管”。柞水县政协将以贯彻落实商洛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持续擦亮“专”字品牌,在强基固本中提升履职质效,在守正创新中彰显特色优势,为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柞水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