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移风易俗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措施。特别是文件中关于“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提出,显示出国家对殡葬改革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市关于殡葬改革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认真开展墓地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殡葬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散埋乱葬,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城乡人居环境,而且与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因此,深化殡葬领域改革,是实现殡葬事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我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殡葬领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活人墓”随处可见,“豪华墓”屡见不鲜,“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愈演愈烈。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保护红线日益收紧的背景下,这种资源消耗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现代城镇生活的普及,使传统殡葬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制约了旅游景区开发,也和生态环境保护背道而驰。
从土地资源紧张到生态环境压力,从传统观念束缚到现代文明需求,殡葬领域的改革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直面并解决的时代课题。如何在尊重传统与顺应时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关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更关乎社会文明进步,是一场涉及观念革新、制度完善和实践创新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人配合。政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殡葬领域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行为;每个公民都应积极转变观念,做文明殡葬的践行者。只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殡葬领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殡葬改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有效推动社会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扬弃的成分,如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甚至借丧葬搞封建迷信等陋习。这些做法不仅加重群众负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扭曲了孝道文化的本真意义。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构建起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殡葬新秩序,让每一个生命的终结都能体现尊严,让生者的纪念更有意义。(容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