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说事”工作室与辖区门店结对共建,共创平安社区。 通讯员 范帅锋 摄
“老周,这次要不是你,我们都不知道这事儿该咋解决,谢谢你!”6月5日,设在咸阳市渭城区东明街一个老院子里的公安渭城分局城内派出所“老周说事”工作室热闹非凡,民警周良悉心调解了一起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周良就是群众口中的“老周”。他从部队转业到城内派出所后,从基层基础干起,一趟趟往社区跑,和社区书记拉家常,和居民们打成一片,摸索出了“巡诊、门诊、会诊、急诊”四诊联调工作法。2024年,依托“暖心警务会客厅”平台,城内派出所成立了“老周说事”工作室,探索出“走、议、调、回、评”五步工作法,开辟了一条矛盾纠纷化解新路,促使辖区90%以上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70%的警情在社区得到解决。同时,在中山街道党工委支持下,“老周说事”工作室建立了“红色合伙人”机制,和11个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在10个社区组建了网格员警务助理、“平安城内”志愿者、信息员三支队伍,把民警和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等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今年5月,因噪音问题,某小区的业主在微信群里发生争执。社区民警发现情况后,立即和“老周说事”工作室联系,走进小区为居民讲解了民法典等法律知识,消除了大伙儿的对立情绪。
周良说,对矛盾纠纷当事人进行后续回访,与成功调解群众矛盾同样重要。“老周说事”工作室严格落实回访工作制度,对矛盾纠纷的受理速度、解决程度、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及时进行回访;对涉及婚姻家庭、子女赡养、街坊邻里、特殊困难群体等类型的纠纷,还实行“一案一档”跟踪机制,随时掌握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的思想动态,防止矛盾“死灰复燃”。
今年2月,城内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某小区的一户人家晚上总吵架。“老周说事”工作室民警前往了解情况。原来,这户夫妻俩因为照顾生病老人,产生了隔阂。民警进行劝解后,又连续几周与“红色合伙人”共同进行回访,确保不发生调而不解的情况。
“要想调解成功率高,依法办事是关键!”周良说。周良的微信里有律师、退休法官等,“老周说事”工作室的民警还把辖区综治办、司法所、民政等部门拉进“群聊”,每月定期开会,有时还邀请律师、法官现场指导。渐渐地,“老周说事”工作室探索出了部门联动调解机制,升级完善了“交心调、普法调、介入调、座谈调、联席调”矛盾纠纷五调模式,让法律充满了人情味。
警情有没有降下来?案件有没有得到控制?风险隐患排查清除得怎么样?治安是不是稳定和谐?借助城内派出所“三个是否到位”季度评议平台,“老周说事”工作室定期向辖区群众汇报工作,收集群众对治安状况、纠纷调解的意见建议,制作清单、逐项整改。
4月2日,城内派出所邀请40多名行业场所的负责人,围绕安全教育、安全责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进行公安机关“三个是否到位”评议。周良向大家通报了辖区的社会治安总体情况,记录了大家反映的问题,列出整改任务清单。这种民警和社区干部、辖区群众之间的双向评价,让主动警务、预防警务落实得越来越到位,群众也真切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2024年,升级改造的咸阳老街焕然一新,成为游客来咸阳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但是,游客之间偶尔会因为停车、占座等问题,发生小矛盾。周良说:“对于这些矛盾,调处一定要快,劝导双方当事人各退一步,事情就解决了。”
随着夜幕降临,渭城区东明街老院子里灯光亮了起来。“老周说事”工作室里,民警们交流着一天的工作情况,探讨着调解技巧。“老周说事”工作室用五步工作法、“五调”模式,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疙瘩”,也一直坚守着“把群众当亲人”的初心。
来源:西部法治报
编辑:市委政法委网络和信息化工作科